品牌管理的转变与挑战
昨天社交媒体上到处都是中国互联网历史上最成功的男人辞职的消息。进入21世纪以来,似乎姓马的人特别容易成功,无论是国内还是国外。上周国内外最成功的两位马进行了一场对话,无论是谁教训了谁,都留下了青史。他们不仅仅留下了名字,还传承了一种价值观。
在这个越来越碎片化的时代里,每个人都可以从一件事情中看到自己想要看到的部分,这是一种进步。看着两位大佬的交流,我想到了阿里巴巴和特斯拉的品牌。
与十年前相比,品牌的运营方式已经完全不同了,这是不言而喻的。实际上,我想说的是:从根本上来说,是什么导致了这种变化。
过去,没有互联网,没有数据,所有的运营方式都基于主观判断,是一种漏斗式的运营方式,也就是众所周知的定位理论:将各种不同的对象进行筛选,找到符合自己定义的尺寸的那一部分。
因此,定位的准确与否成为了关键:因为这决定了剩下的有多少。
在这个过程中,创意和洞察成为了最有价值的部分,本土派和国际派都有自己的标配。
然而,经过十多年的发展,这些似乎很快都将成为过去。经济的不景气和互联网的普及让漏斗模式的局限性越来越明显。
迭代的最新结果是KOC的出现,让品牌的运营方式进入了涟漪模式:如果品牌能够抓住忠诚用户的心,给予他们足够的驱动助力(不仅仅是金钱),他们不仅会推广品牌,还会重新定义品牌。
在最外圈,消费者看到的是他们自己创造的品牌,品牌的形成是与用户共同创造的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数据非常重要,可以帮助品牌不断调整自己,以适应裂变的速度和规模。
决定最终市场大小的不再是几次有决定性的创意idea,而是数据系统是否能够准确快速地捕捉到影响用户心智的元素,并达到那些有潜力成为KOC的用户。
尽管这种模式还在发展中,但已经初步显示出威力,它既不是纯粹的社交电商,也不是当下大部分人定义的内容电商。未来的品牌管理就是注意力的管理:注意力越来越分散,形状和性质总是在创新,后来者推动前来者。
当每个碎片都在关注创新时,品牌主需要退一步,冷静地思考如何将碎片拼接成一个尽可能完整的整体。
以往的品牌管理是静态的,一旦有核心概念就千方百计地创意到每一个接触点;而现在的品牌管理需要动态调整,品牌主可以系统地观察用户和品牌的关系,利用数据为用户提供内容和商业利益,让用户生用户,子子孙孙,无穷尽也。
因此,对品牌来说,两位马谁说的价值观更易被认同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在两个品牌的众多碎片中,这次交流的碎片是否起到了该有的作用。当然,在不同的品牌系统中,创始人的言行对品牌的重要性各有不同。
有兴趣的朋友可以回顾一下近几年两位马在不同场合的观点和价值观输出,看看是否有利于他们的核心用户进行社交分享;再对比一下两家企业这些年倡导的价值观,会有很有意思的发现。
免责声明:本内容来源于第三方作者授权、网友推荐或互联网整理,旨在为广大用户提供学习与参考之用。所有文本和图片版权归原创网站或作者本人所有,其观点并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有任何版权侵犯或转载不当之情况,请您通过400-62-96871或关注我们的公众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尽快进行相关处理与修改。感谢您的理解与支持!
请先 登录后发表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