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十年,你们看到了视频号,我看到了做产品该有的样子
虽然本次演讲的主题是视频号,但我并没有只是简单地讨论视频号的玩法。相反,我想要探讨微信背后的管理理念和产品方法论。微信之所以如此强大,张小龙表示,他是被上帝选中的那个人,但在我看完整篇演讲之后,我认为他是改变产品的那个人。微信之所以如此强大,与张小龙的坚定信念、有效管理和全力支持是息息相关的。这让我想起了许多好产品因此而消亡的情况,差距由此产生。
在我们日常工作中,我们经常看到一些公司在看到一些有利条件后,贸然涉足一片“蓝海”,而实际上这片海已经被竞争激烈地占据了。大多数团队在开展新产品时,会物色两个有悟性的人,开始搭建框架,并给予他们一个舞台来展示他们的才华。然而,这两个有悟性的人意味着公司给予的支持更少,而且时间也有限,可能只有三两个月的时间。如果在这段时间内无法取得成果,很可能会进行彻底重组。然而,视频号却组建了三个推荐团队,每个团队都有十几名工程师,并且他们有几个月的灰度期。为了解决推荐场景的问题,微信团队通过不同的人尝试不同的推荐策略。这种测试解决问题的方式,在产品遇到问题或瓶颈时尤为重要。在这种情况下,通过不同的人、不同的团队和不同的思维来解决问题。微信团队还从搜索团队调动算法人员到推荐团队,形成了一个小闭环。张小龙在坚定了推荐可以起到一定作用之后,给予了大量的支持和解决方案,包括组建不同的团队,调动公司内部资源,一直到验证目前的状况下,推荐并不能解决当前的问题。然而,大多数公司会依靠现有的资源和人力,通过顶层施压来激发小团队的能力,解决产品中已有的问题,而不是依靠组织和支持来解决当前的问题。
视频号借鉴了常用的底层算法来解决内容推荐的问题,然而在微信生态下,事实证明这种方式行不通。张小龙承认这种方法是错误的,即使在前期调动了大量资源来支持这一点,现在的管理层很难做出这样理性的判断。许多公司的领导层做出的决策,在投入了大量资源之后,很难承认自己是错误的,他们需要通过更多的资源来填补当前的漏洞,这导致了更多的资源浪费。张小龙在判断了仅仅依靠机器推荐不能解决当前问题之后,回归到微信生态中,利用好友推荐为主,而机器推荐为辅的原则,找到了突破口。基于好友推荐的逻辑,视频号与其他短视频平台有了差异化。现在大多数文章和视频内容将推荐方式交给底层机器,而张小龙将这类内容定位为娱乐内容,而朋友推荐则属于学习内容,朋友的推荐会使你跳出当前舒适区,迫使你学习不同的内容和知识。有人会说,只有微信才具备社交属性的产品,在当前机器推荐的内容质量无法保证的情况下,其他资讯和视频平台也没有提出新的解决方案,只是学习和模仿迅速发展起来的产品。后来者很难取得长足发展。大多数人对差异化的理解,要么是颠覆行业,要么是完全模仿,而忽略了自身已有的特色。只有结合自身特色进行微创新,才能实现基于理性判断的差异化。
在招聘运营人员时,许多公司往往是因为产品在运营方面出现了大问题,而这个问题往往是由于前期产品选型和方向出现问题所致。公司希望通过运营人员使产品起死回生,许多运营人员甚至认为自己受到了重任,立即上任。然而,在产品经过市场验证之前,进行大规模的产品运营是不可取的。正如张小龙在演讲中所说,通过产品而不是运营的方式,找到问题的突破口,通过产品的能力使事情运转起来。当有了用户基础后,就可以开始完善基础功能,如直播能力等。如果没有经历生死线,再多的功能也是无用的。从互联网起初的阶段开始,许多失败的管理者没有理解通过产品而非运营的方式,特别是在当前产品极度同质化的时代,许多人在产品功能不完善的情况下,仍然期望运营人员能够带领产品摆脱困境。产品力在当前时代变得越来越重要,而运营在产品完善的情况下才能发挥出应有的价值。否则,运营只是一场空谈,即使通过运营手段带来大量用户,也无法留住用户,更不能创造商业价值。同样,在产品尚未证明其商业价值之前,堆积再多的功能也无法解决业务问题。最好的方式是,在产品具备基本完善的功能之后,通过运营人员获取种子用户,然后迭代产品功能。当用户数量达到一定基数,证明其商业价值后,再增加新的产品功能,而不是在一个半成品的基础上去完善和开发新的产品功能。如果产品肩负着公司生存的使命,最好能从商业角度思考产品功能的完善程度,以及如何解决公司的商业化问题。
张小龙说,互联网产品关乎创造力,而不是人数的比拼。许多公司将创造力误以为是执行力,通过实习生或刚毕业的学生来解决公司存在的问题,这些人最大的好处就是价格便宜。然而,创造力、个人能力和业务属性都需要长时间的摸索,特别是在商业方面。很少能通过低薪水挖掘出高能力的人。解决问题需要精兵强将,而不是三个臭皮匠。现在的老板普遍希望让马儿跑,而不想让马儿吃草。通过更少的钱,招募更优秀的人员来解决当前的问题。
然而,有能力的人都希望获得更高的薪水。在现如今信息透明的时代,信息不对称已经被打破,这些人知道自己在市场上的价值就会离开。许多公司在解决问题时只会通过增加人力来应对,招聘越来越多的低成本员工。由于老员工的存在,新员工的预算越来越少,这样的话就很难招聘到有价值的人才。这种人力资源的问题也导致了公司解决业务问题的时间变长,一个问题可能需要半个月甚至更久才能找到解决方案。相比之下,张小龙只需要三天就能找到新的解决路径,大量的时间被浪费了。特别是对于一些小公司来说,在遇到问题时他们只能通过延长员工的工作时间来解决,这种思维方式在压榨员工的思想之后很难想到更有效的方式。因此,时间和机会就这样错过了。在产品开发过程中,遇到问题是不可避免的,最好的方式是通过高薪聘请行业内的专家,而不是让每个人都去摸索。现在的市场环境已经不允许产品长时间摸索的情况存在。在解决问题时,要避免用战术上的勤奋来掩盖战略上的失误。人海战术很难解决业务上的问题,特别是对于B端产品来说,招揽更多人员也不能解决问题。
为了解决业务中的问题,有些产品在增加新功能时并没有完全满足用户需求,反而增加了更多功能。在无法清晰定义使用场景时,大多数产品经理会去增加功能,最终导致产品越来越难用,越来越复杂。这种情况在B端产品中更加常见,通常在没有充分考虑功能真正解决的业务场景时就开始添加新功能,导致功能越来越多、层级越来越复杂。用户购买产品后根本无法理解如何使用,只能依靠越来越长的指导说明。曾经有一款产品连自己的产品经理都无法理解其功能。张小龙追求简洁背后的美感,是产品的最高境界。这并不是说产品功能不重要,也不是说产品功能不需要多,而是在选择做什么功能和不做什么功能时需要有所取舍。有时候增加功能反而会成为产品的负担。在增加更多功能的同时,还要保持产品的简单使用逻辑,这才是做产品的最高境界,而不是盲目追随竞品的功能。竞品中的功能也需要思考其前后的逻辑,以及竞品在未来是否会修改这些功能,这些功能是永久性的解决方案还是临时性的解决方案。要了解功能到底解决了用户的什么问题,否则在每天都有人指导你做产品的情况下,很难保持住自己做产品的初心。
最后,做产品需要有产品的样子,同时也需要与运营部门合作。微信十年来取得的成就确实不易。通过张小龙的演讲,我们验证了江湖传闻中的微信产品确实名副其实。无论是团队支持、产品功能还是用户使用方法,微信无疑给所有的产品人员和公司的孵化团队上了一课。
免责声明:本内容来源于第三方作者授权、网友推荐或互联网整理,旨在为广大用户提供学习与参考之用。所有文本和图片版权归原创网站或作者本人所有,其观点并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有任何版权侵犯或转载不当之情况,请您通过400-62-96871或关注我们的公众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尽快进行相关处理与修改。感谢您的理解与支持!
请先 登录后发表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