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在品牌营销中抢占用户时间
用户的时间对于品牌方来说非常宝贵,因为时间就等于金钱。用户花时间在游戏上,会为游戏开发商和平台创造财富;用户花时间在淘宝上,会给店铺带来销售额;用户花时间在社交平台上,会给平台带来流量和广告收入。因此,谁能够抢占用户的时间,谁就能够获得财富。在品牌营销活动中,如何更好地抢占用户的时间呢?
从电梯广告、路边传单到各类app的广告插入、网站的植入和弹窗,我们每天都会面对成百上千的商品推销和营销信息。如今品牌想要直接唤起用户的消费欲望已经变得非常困难。线下小摊贩和门店都会采取各种吸引人们注意力的方式,以希望吸引顾客并促成销售机会。在网络上推送广告和营销文案也是一样的道理,目的是吸引潜在客户的注意力。然而,这样的信息往往会被用户选择性忽略。
例如,对于一个不喜欢玩游戏的人来说,如果他在浏览网页时收到一个游戏的体验邀请,上面写着送金币、送装备,他肯定会立刻关闭广告。对于这类用户来说,他们对这种广告的直接感受是“不喜欢”、“不感兴趣”。如果我们想要将这些女性用户通过内容转化,我们需要在内容中制造反差,打破他们对这种内容判断的线性逻辑。例如,我们可以使用“会玩游戏的女生比你和他多一点话题”的信息,激发这类用户相互比较、竞争的心态,颠覆他们对“玩游戏无聊无用”的常规认知,从而打破原有的认知闭环。
在宣传过程中利用人们的各种情绪也能更吸引人们的关注。例如,利用恐惧的情绪,可以使用“不错过每一个XXXX”来吸引人们的目光;利用贪婪的情绪,可以通过提供美色、爽文、美食等来刺激人们的多巴胺分泌;利用好奇的情绪,可以引发人们的兴趣去点击了解;利用愤怒的情绪,可以唤起人们的愤怒情绪,促使他们采取行动。
情绪对广告观看时间产生正向影响,但最终能否成功让用户买单,还需要看产品本身的价值。消费者购买和使用商品往往是为了追求情感上的满足或展示自我形象。当某种商品能够满足消费者的心理需求或展现其自我形象时,它在消费者心中的价值可能远远超出商品本身。
精准提升营销的粘性,抓住用户的“薅羊毛”心理
吸引人们的目光只是开始,要将受众转化为品牌用户,营销宣传中的内容和活动必须相结合。如何留住用户呢?资本家们通常的解决方案是:将优惠活动设计得更加复杂。每年各大商城的购物狂欢活动都会设计各种定金膨胀、阶梯式返现、各种优惠方式,这样繁琐的优惠计算让很多人感到头痛。为什么不直接打折呢?这里就涉及到时间成本的概念。
正如《小王子》中的一句话所说:“正是你花费在玫瑰上的时间,才使得你的玫瑰花珍贵无比。”面对商品,用户也是一样。想想你是如何获得红包的?是通过进入活动页面、打开店铺、玩游戏等一系列操作才得到的。为了获得优惠,需要付出“看规则、抢红包、算数、交定金、熬夜秒杀、快递爆仓、半个月收不到货”等一系列时间成本。
活动的最终目的是通过各种手段吸引用户,让用户变得更活跃,停留时间更长。通过持续创造话题热度和多次刺激,唤醒消费者的潜在需求。当我们已经在一个平台上领取了优惠券,通过各种活动抢到了红包,计算出了最优价格后,即使其他平台上出现同类产品更低价的情况,我们也不会轻易放弃已经得到的红包优惠,因为那是经过努力获得的。
让营销更具吸引力,建立趣味互动
在当今的用户市场中,90后和00后已经成为消费新势力。他们的核心需求是“懂我”。因此,如果想要抢占年轻用户的时间,品牌需要倾听他们的声音,不断与他们互动,才能真正理解年轻消费者的心声。
对于很多品类来说,消费的频率较低,如手机、家电、无人机、珠宝等,如何抢占用户的时间呢?那就是利用娱乐手段和用户一起玩耍!例如,某商场在朝阳大悦城的5、6楼设置了一个“悦界”场景,引进了一棵国内最大的永生植物大树,并在树下打造了一个解忧酒馆。每周末,商场邀请30多位顾客参与,在树下唱歌、喝酒,吸引了很多人的围观和参与。上海大悦城则在室外设置了一个爱情摩天轮场景,吸引年轻情侣在这里停留、谈情说爱,为爱买单,享受购物的乐趣。
许多品牌也可以组织一些活动,例如小米通过小米社区将用户组织起来,组织线上线下的活动,例如游戏比赛、手机摄影比赛、跑步、K歌以及明星演唱会等。王者荣耀也通过职业赛事来占据人们感兴趣的活动,吸引用户的时间。
这些体验活动不仅是品牌和产品的体验载体,也是相同客群的社交平台。用户之间可以利用这些平台扩大交际圈,积累人脉。用户之间的陌生感会逐渐消失,变成熟悉的朋友。朋友越多,品牌就越能够抢占用户的时间。社交媒体和社交电商之所以能够火爆,正是因为你的朋友都在这里。品牌要顺应这个趋势,结合品牌和行业,邀请用户一起玩耍,抢占用户碎片化的时间,培养用户忠诚度。
场景的本质是生活逻辑,利用场景体验,本质上是在还原一种生活方式,目的是抢占用户的时间。流量竞争就是看谁能够抢占人们更多的时间,谁就能够获得更多的收益!
免责声明:本内容来源于第三方作者授权、网友推荐或互联网整理,旨在为广大用户提供学习与参考之用。所有文本和图片版权归原创网站或作者本人所有,其观点并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有任何版权侵犯或转载不当之情况,请您通过400-62-96871或关注我们的公众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尽快进行相关处理与修改。感谢您的理解与支持!
请先 登录后发表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