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群活跃的底层逻辑与增长策略
先讲个故事,我在两年前曾经研究过:我奶奶广场舞的社群常年活跃,里面将近50多个老太太,每天在里面说话,线下经常见面。我一直很好奇,为什么这个社群能保持如此活跃呢?慢慢地,我发现了几个因素:首先,他们有一个共同的目标,就是希望在每个月的小区广场舞评比中获得前三名;其次,他们住在同一个小区,经常有机会见面;最后,他们每个人都加了微信,可以在微信朋友圈相互点赞。一个活跃的社群有几个重要因素,下面我将详细介绍。
1. 叠加精神链接、现实链接、数字链接
在一个社群中,人们加入的原因有很多。最表面的原因是个人价值,例如可以获得赠品和优惠,或者有共同的话题可以讨论。更深层次的原因是社会认同,即这个社群中的人具有相同的职位、地域或行业背景。再往深一点,就是共同的目标,比如考研群,大家加入这个群是为了实现共同的目标。此外,社群还形成了自己的价值观,并通过传播这种价值观吸引更多人加入。最后,社群还形成了独特的文化,包括特定的仪式、语言和物品等。
2. 现实链接
我奶奶参加的广场舞社群经常线下见面,因为他们都住在同一个小区。根据罗宾·邓巴在《社群的进化》一书中的观点,人天生就是群居动物,喜欢聚集在一起。所以,为了让社群的人更加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线下见面是必不可少的。根据活动规模的大小,可以分为小规模社群(1~10人)、中等规模社群(10~100人)和大规模社群(100~500人)。在小规模社群中,人们希望通过交流满足自己的需求,了解别人并让别人了解自己。在中等规模社群中,人们可以通过交流经验和知识来增进亲密度。而在大规模社群中,人们加入的目的通常是为了装X或娱乐,以证明自己是该组织的一员。
3. 数字链接
在数字化网络环境下,我们大部分的联系都发生在数字化平台上。即使我们不见面,也没有共同的目标,但如果我们在朋友圈上保持联系,仍然能够保持一定的联系。数字链接也有不同的层次。最表面的层次是加对方为好友;更深一点是在朋友圈上点赞;再深一点是评论对方的朋友圈;最深的层次是可以私信交流。社群不仅仅是一个微信群,而是由一群具有共同利益、共同目标和共同价值观的人组成的群体。微信群只是当前社群存在的一种常见形式。除了人与人之间的数字链接,人与社群组织之间也存在数字链接。最表面的层次是加入微信群,然后是愿意在群里发言,再深一点是参加投票,最深的层次是愿意付费。此外,还有一种更深层次的数字链接,即通过数字化呈现社群成员的行为动态。例如,将微信群中的发言次数、朋友圈转发次数和评论次数进行监控,根据每个行为给予积分,达到一定积分后,可以在小程序上兑换课程或其他物品。这是一种更深层次的数字链接。
个人IP、社群IP
你可能注意到,有时候你加入了一些微信群,但不知道群主是谁;有些时候,你知道群主是谁,但发现他只是个群助手,与你不在同一个级别。群助手对你来说没有影响力,没有威信,你不信任他。这是因为该社群还没有形成一个个人IP。一个长期活跃的社群,必须让大家高度认同群主,这一点非常重要。打造个人IP是一个复杂的过程,但如果你想以简单的方式理解,只需要注意以下三点。
1. 个人起家故事
你要如何创立这个社群?创始人的故事非常重要,必须具有足够的吸引力。故事应该具有共鸣,并且简单易懂。
2. 个性
例如,罗永浩已经将个人IP发挥到了极致。他最近的直播也非常成功,因为他个人极富个性,拥有鲜明的价值观,不在乎别人的看法。他的个性能够感染人。
3. 价值观
要将社群视为一个品牌,就必须打造社区IP。社群IP也有三个要素:态度、价值观和权威。
起盘:从0到1
起盘的逻辑是商业的本质:你有需求,我满足你的需求。社群起盘的逻辑是解决一个问题、解决一个痛点。只有当你的社群能够解决人们的痛点时,他们才会加入社群。起盘这个词源自微商,我曾经在微商群中潜藏了三五个月,并且故意充当韭菜,花了398元。我开始思考为什么这个微商群能够长期活跃。当我明白其中的原因后,我也开始使用起盘这个词。
找到痛点
许多人不明白什么是痛点。我曾向几个人请教过,他们告诉我痛点就是人们的需求。比如,单身狗都想谈恋爱,但我认为这不是痛点,最多只是单身狗的共同需求。真正的痛点是什么呢?很简单,就是当你触碰到某个人的痛点时,他会立即有反应,立即采取行动。比如,你触动了他的痛点,他会立即愿意付费、进群或者采取其他行动。只有这样的情况才能称之为痛点,其他的都不是。那么如何找到痛点呢?高手可以瞬间找到痛点,因为他们拥有丰富的人生经验和情商,能够准确地找到一个人的痛点。但如果你只是一个普通人,我的建议是采用"收窄策略"来挖掘痛点。就像漏斗一样,从国家社会层面开始找痛点,然后逐渐缩小到行业内,再缩小到某个群体内,最后缩小到个人的痛点。将这些列出来,其中出现最频繁的关键词就是最痛的痛点。
设计引流产品
找到痛点之后,你需要针对痛点设计一个引流的产品或者引流的内容。比如,我想满足市场总监想找同行交流学习但找不到渠道和人的痛点,于是我邀请了七八个市场总监,在社区内每半个月分享增长经验,形成推文。这篇推文包括讲师的海报、演讲主题和精准课表。这篇推文就是我设计的引流产品,确保他们看到这篇推文后就有进入社群的意愿,因为满足了他们的需求。
设计引流路径与流量增长闭环
什么是引流路径?你的路径就是流量。从进群到成为社群的忠实粉丝,这条路径是怎样的呢?我总结了两种类型,前窄后宽和前宽后窄。 "前窄后宽" 是指当你扫码想进入一个群时,你发现扫码后直接弹出小程序,询问是否允许其他人获取你的手机号。获取了之后,你还要将小程序往下拉,看到群助手的二维码,然后再扫码。之后要等待一段时间才会通过。群助手通过了你的好友申请后,你说你想进群,他说好,要求你发名片过去。名片传过去后,终于所有的手续都结束了。他说,好,现在是中午12点,晚上5点统一拉进群......前期入群门槛非常高,有很多步骤,而一旦进入群后,后期群友没有强制要求改备注,也没有及时帮助你答疑解惑或对接需求,基本上是粗放管理,没有精细化运营。这就是前窄后宽的方式。 "前宽后窄" 是指前期没有太多门槛,你只要扫码后转发到朋友圈,就可以进群。进入群后,群主会逐渐强制要求改备注,严格控制广告外部链接的进入,并制定规范,及时帮助群成员对接资源和解答疑问,采取一系列运营手段。前期是粗放式的,所有的流量都进来,后期再进行精细化运营。这两种方式并没有对错之分,只是适用于不同类型的社群。如果你做的是一个影响力很大的高端社群,里面的每个人在这个圈子里都具有很大的影响力,那么你不需要大量的流量,你需要的是影响力。这种情况下,你可以设定很高的入群门槛,因为只需要几十个人就可以产生影响力,这就是前窄后宽的方式。但如果你的社群不是非常高端,而是中高端或中低端的,你就必须采用前宽后窄的方式。必须有足够的流量进入前期,后期才有基础,可以筛选出优质的群成员,然后进行精细化运营,使社群越来越优质。前宽的方式可以迅速积累影响力和扩大传播范围,一旦影响力起来,就会有很多好的合作机会,比如大牌公司找你合作。那么什么是流量增长闭环呢?举个例子,我们有一篇拉新的推文,也就是引流内容。你点进来后想进群,可以,你转发到朋友圈,你朋友圈里的其他人看到后又点进来,再扫码,加入群,然后告诉他们,你也要转发到朋友圈,我再让你进去......这样就形成了一个最基础的流量增长闭环。
人手和工具的相关准备
前期只需要一个人,两个微信号就可以撑起一个大约1000人左右的社群。一个微信号是群主,另一个是群助手,用于拉新即可。
视觉设计
现在大多数公众号的VI色调和整体背景色不一致,微信头图各式各样,这会给人一种不统一的印象。例如,如果你长期使用黑金配色,人们会本能地觉得这是高端的;如果你长期使用粉色,别人会认为你做了一些与女性相关的东西;我们的社群所有物料和PPT都是蓝色的,我们希望传达一种年轻但专业的形象。建议大家阅读一下《设计心理学》,了解颜色与人的心理之间的联系。
大规模增长:从1到100
从1到100的增长实际上有三个驱动因素,第一个是人的驱动,第二个是内容的驱动,第三个是组织的驱动。
人的驱动
单个群的精细化运营是如何实现长期活跃的呢?其实有一套方法论。想象一下,你参加了一个鸡尾酒会,会场上有400个人,但你一个人都不认识。如果你进去后没有人主动过来和你握手并表示欢迎,那么很可能你不会说话,甚至待一会儿就走了。但是如果你进去后,突然有主办方主动过来和你握手并表示欢迎,那么你会感到很受面子。尽管你不认识会场上的其他人,但至少你认识主办方,对吧?
(以下内容请在第三步中输出)
接下来,你发现所有群成员在头上亮起了他们自己的身份信息,比如写着他是某某公司某某职位叫什么名字,结果你一看:这400个人原来跟我都是同一个行业的,而且都是跟我同等职位的。这个时候,你就没有戒心了。因为你觉得即使说错话也不担心,大家同级别的,我担心什么?而且都是同行说话,比较容易有共鸣。这时,主办方在舞台上拉了一个新人,说大家好,这是某某的市场总监,大家举杯欢迎一下。然后你看到现场所有人开始举起自己的酒杯欢迎一下。然后这个总监捧着一摞现金说,很高兴和大家认识,刷刷刷钱扔得满地都是。现场就沸腾了,大家开始捡现金。然后这种行为在当晚发生了十几次,这个场子彻底热闹了对吧?你就把一个微信群看成一个鸡尾酒会现场。什么意思?你起初进群的时候也是一样的,其他人都不认识,但这个时候他们头上亮起的身份信息就是群主让他强制改备注;另外一方面,群主主动加了你的微信,跟你说你好,欢迎加入我们的社群。你就会觉得很受尊重。但这就意味着群主必须要主动加群里10%群成员的微信,主动去加和打招呼;再深一点,主办方拉一个新人进来介绍,他会主动打出一句话叫欢迎某某入群。这句话大家只要复制粘贴就可以了,形成了一种欢迎阵列;主办方、总监往地上撒现金,实际上就是发红包。当晚群主只要搞个十几次,这个群就会活跃起来。慢慢形成了氛围之后,这个社群就会持续活跃下去。甚至你不需要自己去引导,什么话题都会活跃下去。因为大家都知道我们是同等身份的,我们讨论任何东西都是可以被感知的,有共鸣。这就是精细化运营。
内容驱动:自创内容和联创内容
当社群已经有了2000人的时候,你要自己去制造一些内容去引流,有几个原则:第一,提供丰富的实用信息;第二,通过情感共鸣来引发参与。联创内容是其他组织和品牌主动与你合作创造一些内容。这个时候你只需要把握一个前提和两个原则,就可以去开展任何合作。这个前提是,所有的合作都必须对群成员有意义。作为群主,你的首要任务是为群成员提供有价值的服务,而不仅仅是当个店主。因此,你必须首先考量合作对群成员是否有意义。如果没有意义,对不起,我不参与,无论对方给出多少利益,因为我担心伤害群成员,没有群成员就没有社群。而这两个原则是,与合作方的合作要么带来经济收益,要么带来精准的用户流量。如果既不能带来经济收益,也不能带来精准流量,那么我不与其合作,因为这样的合作没有意义。当然,也有一种极端情况,即与知名度远高于自己的组织合作,这种情况下,你可以不要求任何回报,因为与其合作已经向外界传达出你和对方处于同样的级别,这将为你带来更多的好处。在这种情况下,即使需要投入资金,也是值得的。
免责声明:本内容来源于第三方作者授权、网友推荐或互联网整理,旨在为广大用户提供学习与参考之用。所有文本和图片版权归原创网站或作者本人所有,其观点并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有任何版权侵犯或转载不当之情况,请您通过400-62-96871或关注我们的公众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尽快进行相关处理与修改。感谢您的理解与支持!
请先 登录后发表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