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给微信客户打上精准标签
在用户运营的过程中,我们急需了解我们的用户是谁,他们喜欢什么,他们的身份是什么,以及他们的消费能力有多大。我们强调只有通过精细化的客户运营和管理,才能与客户建立有效的关系,并产生长期的价值。其中,给用户打标签是常用的方法之一,通过打标签,我们可以为用户塑造一个清晰的身份,从而针对性地提供服务,实现千人千面的个性化。今天,我将与大家讨论如何给微信客户打上精准标签,从私域运营的角度分享。
为什么要给客户打标签呢?打标签可以理解为对一个用户的印象。通过给用户打上标签,我们可以进行区分,实现精细化的客户管理。首先,了解你的用户是谁非常重要。一个普通人通常只能准确记住100个人的姓名和其他信息,超过200个就只能大概知道姓名,超过300个就变得困难了。如果你的微信好友超过5000人,你很难记住每个人的信息,甚至不知道他们是什么时候认识的,为什么添加的好友,是否有互动过。如果连自己的用户都不清楚,如何进行营销呢?
其次,将你的用户进行归类也很重要。你可能能够清晰地知道其中一些人的身份和喜好,但要建立一个全是某个特定类别用户的微信群可能会有困难。如果你没有在添加好友时进行标签分类,后来补救就变得更加困难了。给用户打标签的目的之一就是为了更方便地找到自己的客户,特别是找到一类客户。只要给客户打上精准标签,就可以通过标签进行逐个筛选。否则,你的用户就是一个陌生人,转化率永远低于熟人。给用户打标签的核心原因是为了精准营销转化,给合适的用户展示他们想看的内容、愿意参加的活动以及愿意消费的商品。
那么,如何给客户打标签呢?首先,客户标签不止一个。我们对一个人的印象是多个维度组合而成的。在微信的好友标签里,用户也不是非A即B,而是由多个标签形成的。打上多个标签是最严谨的做法,这样才能保证后续营销的精准性。当然,标签数量并不是越多越好,而是基于自身业务的需要来设定用户的身份属性。
其次,注意内外标签的运用。微信里有两种标签,一种是内标签,一种是外标签。内标签是在微信通讯录里的分类标签,用于集合归类,比如将两个人都打上微商标签,下次可以通过内标签查询。外标签是用户的昵称,不需要点击用户头像查看详细信息,可以在朋友圈、微信群、私聊等场景快速辨认用户。可以给用户打上多个内标签,使用户画像更加清晰,但外标签必须抓住核心信息,以免超过微信昵称的字数限制。
最后,给用户打标签是一个持续性的过程。从用户添加你开始,你可能就会了解一些信息,比如是通过什么渠道加微信,或者是通过会议当面添加的。通过微信聊天、观察客户朋友圈,你会掌握更多初步信息。后续,用户是否产生过朋友圈互动、是否在你这里消费、是否是你的会员、是否线下见过面等,都会给你更多的标签信息。用户标签不是唯一不变的,当用户的行为发生变化时,标签也会相应变化,比如用户从会员变为非会员或待续费会员。因此,给用户打标签是一个动态的过程。
通过给客户打标签,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用户,实现精细化的客户运营。打标签不仅帮助我们更方便地找到客户,还为精准营销转化提供了基础。因此,我们应该重视给客户打标签的重要性,并持续进行标签管理。
从哪些维度给用户打标签
在实际操作中,给用户打标签需要从以下几个维度考虑:
-
渠道:用户是通过何种方式添加微信的,如线下大会、微信群、公众号、抖音、快手,或是快递包裹等。
-
身份:用户的性别、职业、年龄、具体职位等信息。对于许多业务来说,女性的基数更大、购买意向更强,沟通配合也更容易。
-
意向:询问用户是否有加入意向、是否有体验过产品、参加过初期培训、是否成为付费用户等。
-
互动:与用户是否有过互动,互动的次数和方式,如微信群活跃度、朋友圈评论点赞转化率、线上线下活动参与情况等。还需考虑互动的配合度,是否有潜力发展为社群助理、代理团长或分享嘉宾等。
-
付费:用户的消费次数、购买产品种类、消费金额以及消费能力。还需关注是否为SVIP用户。
-
特点:用户的喜好、不喜欢的事物、脾气、外貌、不需求的产品、是否有投诉、擅长的技能(如舞蹈、演讲)以及拥有的资源等。
打了标签之后做什么
打标签只是运营的开始,以微信朋友圈为例,可以利用标签实现以下三种互动场景:
-
针对性互动:通过通讯录标签,@某些用户可见,提醒潜在用户关注活动,如领奖、特殊商品上架等。
-
定向推送:根据用户标签,指定特定用户可见,避免不需要或不符合广告的用户看到内容,从而发布更多朋友圈内容,保证内容不被限流。
-
适当回复:在浏览朋友圈时,根据用户昵称标签进行适当回复,如SVIP用户、零互动用户、经常互动用户等。增加在朋友圈出现的机会,深化用户对你的印象,并减少排斥心理。
此外,标签的运用场景还包括社群营销转化、定期进行朋友圈、微信群的福利活动,如快闪团玩法、特殊福利邀请等。标签不仅提升社群运营效率,还提高营销的精准性。
以上是关于给用户打标签以及打标签后的用途的讨论。
免责声明:本内容来源于第三方作者授权、网友推荐或互联网整理,旨在为广大用户提供学习与参考之用。所有文本和图片版权归原创网站或作者本人所有,其观点并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有任何版权侵犯或转载不当之情况,请您通过400-62-96871或关注我们的公众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尽快进行相关处理与修改。感谢您的理解与支持!
请先 登录后发表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