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手运营如何快速找到自己的工作节奏?
由于我自己就是一位刚刚毕业的大学生,所以我希望能够把这篇文章重新阐述,让其他年轻的大学毕业生也能够理解其中的含义。
在我做运营之前,我经常听到大家讨论增长、裂变和转化,觉得这些都很厉害。
但是当我开始做运营工作时,我发现自己每天都在和用户沟通,甚至在凌晨1点多的时候还有用户在群里艾特我,并且不断问一些已经回答过无数次的问题。
你有过这样的感受吗?
你是否想过,运营和客服到底有什么不同呢?
从根本上说,运营和客服的区别在于目的。
-
客服的目的是立即解决用户当前遇到的问题。
-
运营的目的是从用户的体验中找到提高转化率的关键点或优化产品的关键点,并顺便解决用户的问题。
从目的出发,我们很快就会发现,做好运营的关键是掌握主动权。
当用户拥有主动权时,你就是客服;当你拥有主动权时,你就是运营。
如何掌握主动权呢?
下面是我给你介绍的三个小技巧。
1. 培养用户良好的提问习惯
我们无法控制用户使用产品的时间,也无法控制用户提问的时间,但我们可以培养用户良好的提问习惯。
毕竟80%的问题都可以通过搜索引擎解决,剩下的20%可能没有所谓的正确答案。
那么如何培养用户良好的提问习惯呢?
首先,明确什么是良好的提问习惯。
当然,用户应该先搜索再提问,并且最好在提问时清楚描述自己的问题。
但从用户的角度来看,遇到问题时,不仅需要全网搜索,还需要进行筛选,而且非常规问题很可能找不到准确答案,这对用户来说成本太高,反而会觉得社群服务不到位。
至于"描述清楚问题"这个要求因人而异,大家可能都觉得自己已经把问题说清楚了,只是对方看不懂而已。
那么,如何才能解决上述问题,同时还能让用户养成良好的提问习惯呢?
我的方法是在建立社群之前先建好用户/产品FAQ,并准备好提问模板。这样用户就有地方可以查找答案,同时也给用户提供了良好的提问环境,这是养成良好提问习惯的第一步。
解决了提问环境的问题,那么如何解决提问时间的问题呢?
2. 合理利用微信"广告位"
这里的"广告位"指的是让用户能够一眼看到并了解你要传达的信息的位置。
微信中可以合理利用的"广告位"包括个人(群)名称、群公告、个人微信简介等。
比如,你可以将微信名设为"早9晚6回复_小颖子"。这样做的好处是,想要提问的用户肯定会看到你的信息,即使你不能立即回复,对方也会有心理预期。如果你刚好有时间回复了,对用户来说更是一个惊喜,好处多多(同样适用于个人微信简介)。
群公告也是一个通知群服务时间的地方,你还可以将FAQ放在群公告中,每次更新群公告都是一次触达用户的机会,也是逐步培养用户提问习惯的好机会。
至于群名称,更适合告知群服务处于什么阶段,课程进行到哪一步,让用户不需要进群就能接收到这些消息。但不太适合放置群服务时间这类消息,有些大材小用。
建立良好规则有利于双方的沟通。
当一个人需要管理多个群时,无论如何建立规则,时间总是不够的,更不用说有些用户不遵守规则。
3. 培养社群KOL
当用户群达到一定规模时,一个人想要管理所有社群的用户,并及时回应每一个用户是不太现实的。但如果社群中已经有了培养好的KOL,这件事情就会变得简单得多。
社群中的KOL不仅能够保持社群的活跃度,还有助于社群形成良好的互助现象,更不用说有时候一个优秀的KOL会吸引更多的KOL,从而大大降低了用户运营的压力。
那么如何才能培养社群的KOL呢?
首先,要寻找有潜力成为KOL的种子选手。
当用户刚刚添加你微信时,他们最有交流的欲望,也会有最多的时间,所以一定要抓住这个时机(所以要尽可能快地通过好友申请)。
在与他们的交流过程中,如果他们表现得很主动,有聊天的欲望,比如发送一些有趣的表情包,或者主动询问产品相关的问题,那么他们很有可能成为KOL,所以要重点关注。
接下来,可以开始培养他们了。
第一次的社群活动是一个很好的机会,比如开营仪式。在这个时期,用户最活跃,你可以仔细观察哪些用户最活跃,积极与他们互动,让他们在群内感受到价值或受到关注,这样他们就会逐渐成为社群内的KOL,毕竟每个人都希望被关注。
但是要注意,群内的KOL并不是一成不变的。一旦生活中的琐事打断了使用社群的习惯,他们有可能从KOL变为普通用户。因此,要多关注群内的其他活跃用户,让每个时期都有KOL的存在。
总结
通过以上讨论,我们需要注意一点,本文不是介绍用户运营的工作,而是介绍如何掌握运营工作的节奏。最后,让我们总结一下:
-
用户运营和客服的不同在于目的。
-
摆正运营的位置,要牢牢掌握与用户沟通的主动权。运营的目的不是解决用户当前遇到的问题,而是提高转化率和优化产品内容。
-
掌握主动权,提高工作效率的三个小技巧:培养用户良好的提问习惯、合理利用微信的"广告位"、培养社群KOL。
免责声明:本内容来源于第三方作者授权、网友推荐或互联网整理,旨在为广大用户提供学习与参考之用。所有文本和图片版权归原创网站或作者本人所有,其观点并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有任何版权侵犯或转载不当之情况,请您通过400-62-96871或关注我们的公众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尽快进行相关处理与修改。感谢您的理解与支持!







请先 登录后发表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