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产品中的心理学:登门槛效应
心理学对我们来说并不遥远,互联网产品中蕴含了大量的心理学知识。然而,学习心理知识时我们可能会发现,经典著作如《梦的解析》、《精神分析引论》、《自卑与超越》等内容距离我们太远,其中的理论听起来高深难懂,难以应用到实际生活中。
但是,互联网产品中却蕴含了丰富的心理学知识,因此我决定撰写一系列专栏,名为“聊聊产品中的心理学”,以通俗易懂的方式解读心理学中的复杂理论,并结合当下互联网的案例,帮助大学毕业生能够理解和应用这些知识。
今天我们要讲的是心理学中的一个理论,即“登门槛效应”。
理论概述
“登门槛效应”是社会心理学家用来泛指在提出一个大的要求之前,先出一个小的要求,从而使对方更容易接受大的要求的现象。
需要注意的是,“登门槛效应”适用于大的要求,如果要求并不大,那么就不适合使用登门槛效应,可以直接提出要求。
这种效应又被称为“得寸进尺效应”。举个例子,我们经常能在新闻中看到这样的故事:有人突然搬到你隔壁,第一次问你借1000块钱,然后快速地还给你1200块钱,你感到很开心;第二次问你借10000块钱,然后又快速地还给你150000块钱,你觉得简直是做梦;第三次直接问你借10万块钱,然后你醒悟过来,发现对方已经消失了。这种登门槛效应被骗子运用得淋漓尽致。
下面我们来看看互联网公司是如何运用这种效应玩出花样的。
互联网案例
1. 滴滴出行&摩拜单车
滴滴出行是一个运用“登门槛效应”非常巧妙的互联网公司。在滴滴刚推出的时候,我试用了一次滴滴打车,当时的体验让我印象深刻。原本11元的车费,平台直接减免了10元,我只支付了1元。而司机告诉我,滴滴还奖励了他10元,他总共得到了21元。
这样的优惠让我觉得滴滴简直是造福人类的菩萨。从那以后,我就爱上了滴滴打车。然而,这些年滴滴的补贴逐渐减少,甚至和出租车价格持平。这就是“登门槛效应”的运用:通过大额的优惠吸引用户,培养使用习惯,逐步减少优惠力度,最终将用户转化为付费用户。
如果滴滴一开始就和出租车定价相同,很少有人会使用它。摩拜单车也是同样的策略,刚推出时,月卡只需一块钱,随后逐步涨价,直到现在的一块五。
2. 汽车之家
我最近考虑买车,所以下载了“汽车之家”APP。第一步是填写手机号码,然后我在APP上浏览各种汽车相关的内容,包括照片、视频、测评等等,内容非常丰富。
然而,这些内容并不是免费的,所以第三步是汽车之家让我填写手机号码,以免费试乘奔驰。接下来,经销商开始给我打电话,邀请我到门店看车,并提供各种礼品。
最后,当我准备购买时,我看了看银行卡余额,忍住了眼泪拒绝了。汽车之家巧妙地运用了“登门槛效应”,让我一步步接触汽车,建立了信任,但最终我没有购买。
3. 小红书&新氧
大家都熟悉小红书,不多介绍。我们来说说新氧,一个医疗整形平台。新氧很好地运用了“登门槛效应”。
作为一家医疗整形平台,新氧并不会直接劝说你去做整形手术。第一步是让你阅读其他人的整形日记,看看他们如何通过整形变得更美丽、嫁给富二代等。这样,第一步就达成了。
但是,你可能还是不放心,担心手术的风险。所以,新氧提供了一个社区,让你和已经整形过的人交流,解答你的疑虑。如果你还是不放心,新氧还提供了大量的整形视频、用户评价和资质证书等。
通过一系列的步骤,新氧赢得了用户的信任,让用户愿意付出金钱进行整形手术。
近年来,内容电商越来越流行,这种方式通过内容来获得付费用户,克服了传统售卖方式的困难。淘宝直播、蜜芽宝贝等都是类似的玩法。
以上就是互联网公司如何运用“登门槛效应”的案例。思考一下,如何在你的产品中运用这个效应呢?
免责声明:本内容来源于第三方作者授权、网友推荐或互联网整理,旨在为广大用户提供学习与参考之用。所有文本和图片版权归原创网站或作者本人所有,其观点并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有任何版权侵犯或转载不当之情况,请您通过400-62-96871或关注我们的公众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尽快进行相关处理与修改。感谢您的理解与支持!
请先 登录后发表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