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咖啡行业回顾:星巴克、瑞幸、连咖啡等品牌的发展与竞争
2018年即将结束,咖啡行业在资本的推动下经历了许多变化。过去的六个月,咖啡行业的竞争格局已经从三国杀变成了群雄割据的乱战。咖啡因的魔力让人们整整一年都充满了激情,这一年的行业发展可以说是“乱中有序”。
星巴克是今年的焦点,他们面临着一些挑战。为了自救,星巴克选择了联盟。今年5月,星巴克与雀巢合作,雀巢收购了星巴克的零售业务。8月份,星巴克与阿里达成了合作伙伴关系,这个决定引起了争议。不过,星巴克也面临着一些难题,包括中国区第三季度同店销售下滑2%(九年来首次)以及瑞幸、连咖啡等新兴咖啡品牌的崛起。面对这样的困境,星巴克不得不做出改变。与阿里合作后,星巴克将外卖和会员服务交给了阿里来管理,他们先在饿了么上推出了外卖业务,然后推出了新的会员制度。星巴克与阿里的合作已经深入到了基因中,尽管有人认为星巴克将越来越依赖于阿里的流量和技术,但在这个关键时刻,星巴克更看重的可能是谁能帮得上忙。回顾2018年,星巴克在中国面临了一些挑战,但他们选择了积极行动,并成功地与阿里合作,这对他们来说是一个圆满的年份。有了阿里的支持,星巴克的未来将更加光明。
瑞幸咖啡在今年也取得了很大的进展。很多人是从瑞幸的免费咖啡开始了解它。今年,瑞幸通过不断融资和扩张,获得了“狂妄”的资本,并直接挑战了星巴克。瑞幸在2018年多次向星巴克发起了挑战。5月份,瑞幸指责星巴克涉嫌垄断,8月份,瑞幸高管批评了星巴克和阿里的合作。有人说瑞幸不自量力,也有人说星巴克的地位受到了威胁。不管怎样,这对瑞幸来说都是好事,因为他们得到了更多人的认知。但瑞幸也很聪明。他们一方面声称要打败老大哥星巴克,另一方面也没有忘记打好基础。在2018年,瑞幸开设了一千多家线下店(目前已有1700多家),相比之下,星巴克在中国开了近20年的店铺数量达到了3600家。除了开店这种烧钱方式,瑞幸在2018年大力补贴,比如五折轻食、买一送二等,这些都帮助瑞幸赢得了足够的人气和流量。虽然最近瑞幸提高了部分地区的配送费门槛,但他们仍然会继续采用补贴的方式,因为要从星巴克那里夺取用户并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瑞幸在2018年发展迅速,这得益于充足的资金,但更重要的是他们有着明确的目标,那就是与星巴克竞争。最近,瑞幸还在21个城市上线了美团外卖,明显是在与星巴克的“专星送”进行对标。可以说,财大气粗的瑞幸在2018年表现得很狂妄,而星巴克的存在也不断激励着他们继续前进。
与星巴克和瑞幸不同,连咖啡是一家专注外送的咖啡品牌。虽然在今年3月已经完成了1.58亿B+轮融资,但由于没有像瑞幸那样疯狂烧钱,也没有像星巴克那样去寻求合作伙伴,因此连咖啡相对来说低调了很多。然而,在这场竞争中,连咖啡在2018年也取得了不平凡的成绩。具体来说,连咖啡在两个方面做出了显著努力。一方面,他们继续依赖微信,成为小程序领域的后来者。另一方面,他们升级了产品。连咖啡与其他竞争对手最大的不同之处在于始终将赌注押在微信上,吃尽了微信的第一波红利后,他们在今年4月嗅到了微信小程序的红利。虽然他们并不是第一个进入这个领域的,但在推出小程序后,他们陆续推出了一系列营销活动。无论是四月份的拼团活动,还是八月份的“口袋咖啡馆”,这些活动都取得了爆炸性的效果,让连咖啡意识到咖啡和小程序在社交裂变的玩法下有很大的潜力。从拼团到口袋咖啡馆,连咖啡在社交新零售玩法方面的创新几乎到了痴狂的地步。这主要有两个原因,一方面,2018年是小程序红利大爆发的一年,连咖啡必须抓住机遇;另一方面,星巴克和瑞幸也在寻求流量支持,比如星巴克有阿里旗下的饿了么、支付宝、盒马鲜生等支持,瑞幸则有大量的补贴。连咖啡也必须继续寻找流量。此外,连咖啡似乎还意识到了许多人忽视的一点——提升产品质量。从第四季度开始,连咖啡对咖啡豆、牛奶、糖浆等基础原料进行了升级。例如,他们将咖啡豆全面升级为连续三年获得国际意大利咖啡品评协会认证的金奖咖啡豆;将牛奶升级为鲜牛奶;还加入了马达加斯加原产的香草籽和澳洲天然蔗糖等。在短短几个月的时间里,连咖啡彻底改革了基础咖啡产品。
湃客咖啡的2018:从全家咖啡角到独立咖啡馆
湃客咖啡是全家便利店旗下的品牌,近期备受瞩目。湃客咖啡注重产品端的升级,这么做的目的是提升消费者的体验,并增强品牌的影响力。湃客咖啡宣布全面升级产品线后,星巴克和瑞幸也紧随其后。星巴克推出了本土咖啡豆,瑞幸则改用西达摩咖啡豆。虽然三家公司的步伐有所不同,但却取得了空前的一致。这表明行业竞争正朝着更加良性的方向发展。
麦咖啡的2018:发现问题却难以解决
麦咖啡是麦当劳旗下的品牌,近期在上海进行了大规模的广告投放,并且率先推出了外卖服务。然而,自2009年进入中国市场以来,麦咖啡一直处于不温不火的状态。尽管麦咖啡在麦当劳门店内增添了高级感,但在实际业务拓展上遇到了困难。麦咖啡与湃客咖啡存在一些相似之处,都是从麦当劳门店和全家便利店内逐渐成长起来的。然而,麦咖啡由于麦当劳的快餐标签,面临着一些尴尬的境地。虽然麦咖啡可以利用麦当劳的门店进行推广,但消费者选择在麦当劳购买咖啡的人数却很少。此外,麦咖啡使用自有物流“麦乐送”进行配送,虽然可以保证服务品质和时效,但每单9元的配送费对于价格敏感的消费者来说可能过高。麦咖啡需要重新思考未来的发展方向。
从2018到2019,咖啡战事未完待续
综上所述,2018年,星巴克、瑞幸、连咖啡、湃客和麦咖啡在咖啡市场上各自制定了不同的发展战略。虽然每个品牌专注于自己的发展,但也紧盯着竞争对手的动态。星巴克决定与瑞幸和连咖啡合作,并获得了阿里巴巴的支持;瑞幸则紧盯着星巴克,烧钱速度和影响力都居于领先;连咖啡致力于新零售和产品升级,并通过小程序获得了社交裂变效应;湃客咖啡希望摆脱全家便利店的依赖,寻找独立发展的道路;麦咖啡则积极寻求自我定位和转型。除了这些品牌,还有一些声量较小的品牌也引起了关注。加拿大品牌Tim Hortons计划进军中国市场,日本品牌Doutor也在上海开设门店,比利时巧克力品牌Godiva宣布进军咖啡领域。中国的咖啡市场成为了众多品牌争夺的焦点。咖啡市场的竞争激烈,各品牌都在竭力争取流量、改进产品和探索新模式。明年的咖啡市场将会更加精彩,每个品牌都有自己的未完成事项。
免责声明:本内容来源于第三方作者授权、网友推荐或互联网整理,旨在为广大用户提供学习与参考之用。所有文本和图片版权归原创网站或作者本人所有,其观点并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有任何版权侵犯或转载不当之情况,请您通过400-62-96871或关注我们的公众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尽快进行相关处理与修改。感谢您的理解与支持!
请先 登录后发表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