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体育:伪风口还是真趋势?
在互联网+的推动下,很多投资者都纷纷进入互联网体育行业。然而,许多体育项目不到两年就开始倒闭,相关投融资情况也迅速降温。那么,互联网体育到底是一个伪风口还是真正的趋势呢?
近几年,互联网体育行业在互联网+的推动下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据相关数据显示,预计到2025年,我国体育产业总规模将超过5万亿元,为未来的体育市场铺上了一条康庄大道。这吸引了众多创业者和投资人纷纷加入到互联网体育浪潮之中。最热闹的时候,在AppStore里搜索“运动”两个字就会跳出来3000多个结果,整个互联网体育行业一片繁荣。然而,好景不长,从2017年开始,互联网体育行业进入了冷静思考期,许多体育项目不到两年就开始倒闭,相关投融资情况也迅速降温。据懒熊体育统计,在2017年,国内体育相关创业公司的投融资和并购事件共发生了188起,其中公开融资金额的有166起,资金总额约100亿人民币。这一数据相对于前年大幅下滑。2016年,有披露的体育类创业公司共融资235起,融资金额约196亿元。可以看出,2017年体育产业的投融资金额较2016年下降了超过50%。就连体育类APP的估值也纷纷缩水,市场估值甚至减少了40%以上。在这样的大浪淘沙中,很多互联网体育企业无法继续发展,走向了死亡。即便是拿到融资的热门企业,如今也没有幸免的。例如,备受资本看好的小熊快跑在短短不到三个月的时间里,已经相继关闭了两家门店,陷入倒闭潮;活跃用户高达300万的益动GPS宣布破产;拿到两轮融资的足球控也直接倒在2017年的门槛上。而最让人震惊的是昔日的体育龙头乐视体育,依靠赛事版权开辟江山的乐视体育,一直以来都是业界不得不提的成功典范,也是互联网体育的先驱者。然而不幸的是,大被看好的乐视体育却在2016年突然陷入资金断链危机,2017年因未能支付亚冠、中超等核心版权费用,公司从此一蹶不振,不复当年荣光。乐视体育的倒下成为了行业挥之不去的阴影,陷入了低潮。无论是听说过的企业,还是没听过的都已经黯然离去,或者倒闭、或者转型、或者被收购,整个行业仿佛展现出大势已去的态势。造成这样局面的原因,主要是内外因素的双重作用,导致互联网体育在发展中遇到了瓶颈。
内因之一,是互联网体育行业的野蛮生长,创业者还有很多未解决的难题。当前互联网体育还处于起步阶段,其专业性良莠不齐。因此,在互联网体育浪潮汇聚之时,大批创业者涌入其中,其中不乏一些质量参差不齐、滥竽充数的企业。平台之间相互抄袭,同质化现象严重。例如,在运动健身领域,很多平台的页面设计、功能和内容模块都非常相似,有的甚至互相“借鉴”,导致运动健身平台很难树立竞争优势。因此,体育产业的降温可以看作是前期盲目追逐风口的必然结果。
内因之二,是变现困难成为创业者陷入困境的推手。盈利难问题一直是创业者们无法避免的障碍。当前互联网体育大致分为媒体型、工具型、社交型和云平台型四种,但盈利模式还不够清晰。其中最严重的是媒体型平台,它主要依靠会员费和广告作为收入来源,很难找到新的盈利点。在当今赛事版权稀缺的情况下,头部赛事IP已经成为天价之物,仅凭会员付费和广告很难有效回收成本。即使是像阿里、腾讯这样的巨头也面临着盈利难的问题,更不用说其他中小平台了。大多数企业还没有找到稳定的盈利方式,缺乏造血能力。因此,在资本遇冷的情况下,创业者们烧完融资后只能关门大吉。
内因之三,是创业者懂互联网,但不懂体育。在当前兴起的互联网体育创业主流模式中,包括体育赛事、运动健身、体育培训、智能硬件、体育电商、体育旅游和体育社交等。其中,大多数公司都运用的是互联网发展逻辑,前期通过做优惠活动、发红包等烧钱模式吸引用户,有了流量之后再考虑盈利问题。这种互联网思维在圈用户阶段可能是成功的,但后期却发现用户流失严重,还没开始考虑盈利问题,用户就已经离开了一大半。例如,全城热炼是通过与线下健身房合作,以ClassPass模式创业的公司,他们主要出售低价月卡,前期成功吸引了很多新用户。但在后期,全城热炼改为次卡模式,次卡价格相对较高,同时合作场馆也变少了。用户表示,与全城热炼合作的都是一些中小健身场所,而且没有教练指导,去了只能参加自己预约的单一项目。体验变差和价格提高让大部分用户无法接受,全城热炼也从此消失在大众视野。可见,由于大多数互联网企业只关注线上业务,没有将重心放在提高线下服务水平和质量上,忽略了体育所需的根本体验,线上和线下严重脱节,最终用户流失是不可避免的。
外因是互联网体育市场还未成熟。互联网体育行业的发展还面临着一些外部因素的制约。例如,体育版权费用高昂,对于创业者来说是一个巨大的负担。此外,互联网体育的监管政策还不完善,法规法规范还需要进一步健全。这些外部因素都对互联网体育市场的发展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总的来说,互联网体育行业在发展中遇到了一些困境。盲目追逐风口、变现困难以及创业者对体育理解不深等内在因素,以及体育版权费用高昂和监管政策不完善等外在因素,都制约了互联网体育的发展。然而,互联网体育作为一个新兴行业,仍然具备巨大的潜力和机遇。只有充分认识到问题,并加以解决,互联网体育才能真正成为一个可持续发展的行业。
互联网体育发展的限制因素不仅有内在原因,还有外在原因。首先,我国的互联网体育起步较晚,商业模式不足,这与我国体育产业的落后有关。目前我国体育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不足1%,远远低于其他行业。互联网体育目前还处于发展阶段,商业运营模式和行业市场化还不成熟。新成立的互联网体育公司规模较小、业务单一,发展也较为缓慢,需要逐渐创新和积累经验。
其次,体育设施不完善也是互联网体育发展的限制因素。体育是一项线下体验运动,离不开场地的支持。然而,我国的体育场馆和相关设施仍然不足,与国外相比有很大的差距。根据公开资料,2015年我国拥有3亿体育人口和200万所体育场馆,但人均场馆面积不足2平方米,而美国和日本的人均体育场地面积分别为16平方米和19平方米。国内的一些线下场馆设施老化,无法与互联网有效对接,用户体验也较差,给创业者带来了挑战。
此外,人群的体育消费习惯还未养成。目前我国人均体育消费仅为全球平均水平的十分之一,有着非常广阔的上升空间。但是,大多数人对于体育产品还停留在运动装备器材的层面上,对智能体育产品了解甚少,除了智能手环以外,其他智能体育产品还没有成功地打开市场。同时,智能产品的功能也需要升级和完善,才能更好地服务大众,被大众所接受。此外,在体育内容付费方面,人们的消费表现也并不理想。根据公开数据显示,2016年乐视体育的版权开支达到30亿元,为了吸引会员消费,乐视举办了大量送电视、送手机等福利活动,但最终一年的会员收入不超过18亿元,亏损上亿。可以看出,人们的消费意识还未养成,对于体育内容消费,一些群众还存在抵触情绪,这需要时间的培养。
互联网体育是否成为伪风口也备受争议。随着问题的不断涌现,互联网体育的发展前景变得扑朔迷离,成功的例子寥寥无几,巨头们也在摸索门径。然而,风口只是一个名词,而不是成功的必然因素。互联网体育相关创业者需要具备相关的技术、运营手段和创新能力等基础才能真正站在风口上。相反,盲目跟风、炒作和拙劣模仿等只有急功近利的做法,并没有相关的实力支撑,注定会失败,这些被称为"假"创业者的确是伪风口。在互联网体育市场还未成熟的情况下,大量的玩家涌入,很容易导致市场饱和,竞争也变得尤为激烈,优胜劣汰是必然的结果。因此,我们不能仅仅依据倒闭潮来判断互联网体育是否是伪风口。
巨头们占领了互联网体育市场的高地,细分垂直领域成为创业者的新蓝海。近年来,随着体育产业的爆发,巨头们纷纷进军体育产业,通过购买版权和内容以及进行收购等方式迅速占领市场。然而,面对体育产业市场规模庞大的前景,巨头们并不是唯一的参与者,创业者在其他细分垂直领域仍然有很多发展空间。
互联网时代的体育产业已经逐渐细分为多个领域,如体育赛事、体育健身、体育用品、体育旅游、体育地产、体育培训和体育大数据等。除了依赖于赛事版权的体育赛事领域外,其他细分垂直领域仍然具有广阔的前景,值得开发。例如,在体育旅游领域,随着我国国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旅游的需求不断增加,出行选择也更加多样化。根据海航凯撒发布的《出境体育旅游消费市场白皮书》,在2017年上半年的出境游人群中,选择体育旅游项目的人数达到了15.7%。然而,目前我国国内体育旅游产值仅占旅游市场的5%,相对较低。相比之下,国外体育旅游产值可占到全国旅游收入的25%,两者之间存在很大的差距,因此在国内体育旅游领域还有巨大的发展空间。此外,互联网+体育旅游创业公司相对较少,市场潜力巨大,等待着创业者们的开拓。
再以互联网+体育培训行业为例,近年来随着体育产业的蓬勃发展,体育培训行业也得到了推动。据预计,我国体育培训行业将在2020年达到5000亿元的市场规模。根据国家体育总局与国家统计局在2017年底联合发布的数据,2016年体育培训与教育总产出达到296.2亿元,增加值为230.6亿元。面对快速增长的市场空间,互联网+体育培训应运而生。互联网可以有效实现用户与教练的对接,并为培训机构提供流量入口。例如,稀有的培训项目,如马术、滑雪、拳击等,会吸引大量相关爱好者群体,而青少年学员也是体育培训的重要对象,潜在用户巨大。在当前我国体育人才较少的情况下,互联网+体育培训行业将成为体育行业发展的基石,拥有更多的发展可能性。
此外,在当前赛事资源稀缺的情况下,自制IP赛事可以开辟新的发展道路,这也是一种可行的发展策略。一个优质的体育赛事IP是获取流量的核心,也是变现的最大手段。然而,由于天价版权的存在,顶级赛事资源大多掌握在巨头手中,使得创业者们在体育内容方面难以施展拳脚。然而,在当前赛事资源稀缺的情况下,自制体育赛事IP或许是一个更好的选择。一方面,除了CBA和中超,我国目前极度缺少具有影响力的体育赛事,优质体育资源较少,无法满足国内体育迷们的需求,急需新的体育赛事来扩充。另一方面,面对如今的天价版权,自制体育赛事IP或许更能节约成本,通过培养出优质、有影响力的体育赛事,在未来能通过出售版权或版权分销来获利,同时也拥有更多的自主选择权,更有利于企业的长期发展。此外,自制体育赛事也将成为我国本土体育发展的助推器,优质精彩的赛事将成为向世界展示我国体育文化的最佳窗口,更能促进中国体育走向强大和国际化,从而踏上自己的体育富强之路。
总的来说,无论是真正的风口还是伪风口,任何事业的发展都不会一帆风顺。体育产业是一个慢产业,创业者自身和互联网体育市场都需要时间的成长和积累。尽管目前体育创业面临着不少挑战,但仍然存在着巨大的发展机遇,互联网体育的未来一定是充满希望的。
免责声明:本内容来源于第三方作者授权、网友推荐或互联网整理,旨在为广大用户提供学习与参考之用。所有文本和图片版权归原创网站或作者本人所有,其观点并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有任何版权侵犯或转载不当之情况,请您通过400-62-96871或关注我们的公众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尽快进行相关处理与修改。感谢您的理解与支持!
请先 登录后发表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