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揭养老
什么是按揭养老
按揭养老,又叫 “安老按揭”,是鼓励银行为60岁及以上老年人提供住房按揭贷款,帮助长者改善生活素质,安老按揭计划允许老年人以自住物业做为抵押,在终生或一段时间内取得固定金额,补贴生活;长者也可以继续在物业内居住,直至百年归老。
按揭养老的背景
由于房价高居不下,大部分人把积蓄都花在了购房上,经过半辈子的辛劳,步入晚年后,经济情况捉襟见肘。因此,养老问题成为个人以及社会的难题。有什么保险产品以让这些有房的老人有充足的养老金安享晚年呢?据悉,上海正在研究一种新型的养老保险产品——“以房养老”,这种养老保险产品已经被许多国外的保险公司和金融机构所采用,推出了相关产品。
“以房养老”也称住房反向抵押贷款。用一句话概括,便是“抵押房产、领取年金”。投保人可以将房屋产权抵押给保险公司,与此同时,还可以继续居住在该房屋内。在反向抵押时,投保人手中的房产将如何估值呢?这个具体金额将依据申请人的年龄、利率水平、所选择贷款方案的种类、房产的价值等情况而定,而且这笔现金是免税的。双方签订完抵押协议后,保险公司会按月支付一笔现金给投保人,直至其去世。那时,投保人的房屋将被保险公司收回,并进行出售、出租或者拍卖。
传统的抵押贷款业务是一手交钱一手交抵押品,而以房养老的业务却是反向操作,如同保险公司用分期付款的方式从投保人手中买房,所以在美国,这最先被称为“反向抵押贷款”。如此一来,屋主又可以拿到一笔可观的养老金,又可以继续使用房屋,不失为一个较佳的理财策略,这种以房养老补贴生活的另类理财经统称为:“按揭养老” 。
按揭养老的实施
外国
在加拿大、英国、新加坡等国家也有不少住房养老业务,而美国的抵押业务较成熟。 在美国,并非所有人都可以申请办理房屋反向抵押。首先,符合年满62岁以上并拥有房屋产权的老人,才有资格申请住房反向抵押。其次,根据联邦住房管理局的规定,抵押的房屋必须是单户住宅。如果是多单元的住宅,那么投保人必须居住在其中的一间内。换句话说,这套房屋不能全部租借给别人,投保人(屋主)必须也居住在里面。
不过有保险的住房贷款也分为两种。一种是联邦住房管理局“有保险”的住房“倒按揭”贷款。这是经美国国会认可的贷款,其形式较为灵活。申请者可以尽可能长地生活在该住房内,不过只能在一定期限内得到分期贷款。另一种是放贷者有保险的倒按揭贷款。这种贷款是由金融机构办理的,申请贷款者的资格不需要经过政府认可。届时,金融机构可与申请者共同享有住房增值收益,不过,金融机构要求保留住房资产的25%-30%作为偿还贷款的保证。
中国
中国存在大量的“住房富人、现金穷人”,他们往往将一生的积蓄去购买住房,虽然成为了“百万富翁”,但其每日的生活却依然不宽裕。而以房养老的理念,填平了固定资产和流动资产之间的鸿沟,将其揉合成一体,得以相互转换。上海保监局正在研究和以房养老有关的保险产品,这类产品的推出有望解决上海进入老龄社会后,部分家庭的养老问题。
在中国,倒按揭这一概念于2003年首次提出,近年来渐渐受到人们的关注。但至今,尚未有人尝过鲜,那么这个倒按揭业务究竟能拿多少期金呢?举个例子来说,62岁的曾先生有一套现价150万元的房屋。按我国男性人均寿命71岁计算,加上地区差异,投保人的寿命计算基数为10年。10年后房屋折损30万元,房屋与土地增值预计20万元,此时房屋价值为140万元。另外,保险公司再扣除10年来的预支贴现利息,按年息8%计算后约为38%。最终的抵押价为86.8万元。将这笔预期给付额分摊到10年中去,届时,曾先生每月可以得到7233元。 国内一些保险公司在研究相关的以房养老产品,但由于潜在的技术原因、制度障碍以及市场尚未成熟,因而该计划至今还在襁褓之中。
长江养老有关分析人士向记者透露,以房养老是一个很好的养老概念,但是从目前来看,实际操作中,还有一些制度障碍,比如说,房产转移产权到保险公司的过程中过户的问题,遗产继承的问题,而且在计算养老金给付的过程中,由于中国人还缺乏生命周期表,因此很难计算养老金给予的具体数额,保险公司风险较大。从目前尝试的情况来看,一些商业机构利用信托方式推出以房养老的产品,还有一些开发商推出以房养老的楼盘,这些都为保险公司进入这一领域提供了思路。
香港
俗称“逆按揭”的安老按揭计划2011年07月11日终于出炉。由即日起,60岁或以上的长者,可将自住物业,抵押给银行,每月收取生活费,至长者去世后,物业将变卖还钱给银行,而按揭年利率为最优惠利率(P)减2.5厘。身兼按揭证券公司副主席的金管局总裁陈德霖指,随着人口老化,料市场会陆续推出“银发”产品。
针对本港人口老化问题,按揭证券公司推出“逆按揭”的安老按揭计划,与7间银行签约,当中包括永隆、中银香港、南洋商业银行及东亚银行将即日起接受申请;至于交银香港、渣打及永亨则将会在短期内推出产品。
免责声明:本内容来源于第三方作者授权、网友推荐或互联网整理,旨在为广大用户提供学习与参考之用。所有文本和图片版权归原创网站或作者本人所有,其观点并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有任何版权侵犯或转载不当之情况,请您通过400-62-96871或关注我们的公众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尽快进行相关处理与修改。感谢您的理解与支持!
请先 登录后发表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