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享童车:短暂的热度与问题待解
共享童车的出现,仿佛是为了满足中国主流家庭对童车的需求,即更换快、使用少、占空间少。去年8月,上海的街头出现了共享遛娃小车“笛檬小车”,短短两天内就有上千人注册。今年6月,单车侠之家推出了“社区服务童车”,迅速成为市场关注的焦点,注册用户和充值金额不断增长。然而,共享经济的热度往往只是暂时的,很多共享产品因为各种问题而被罚下场,甚至倒闭停止运营。这些共享产品只是靠追逐热点来吸引眼球,保质期很短。
共享童车的问题在于,和共享单车没有本质上的区别,结局也很可能和共享单车一样。共享单车虽然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最后一公里”的问题,但是却带来了大量的停放和损坏问题。近日有媒体报道,在成都的一个停车场内停放了上万辆废弃的共享单车。共享童车看似在不断升级,实际上回到了原始的单车租赁模式。而且,为了占领市场,企业必然会进行大规模的投入,但只有财力雄厚的企业才能生存下来。然而,进入这个行业的品牌商层出不穷,形成了需求泡沫,只有靠依附在大公司身上才能生存下来。因此,共享童车只是一场闹剧。
另外,共享童车存在安全风险。共享单车在热潮中,就已经出现了很多事故。而共享童车更加容易引发事故,因为儿童控制能力较差。共享童车的使用区域虽然有限制,但这不能阻止人们的好奇心。从本质上看,使用共享童车和共享单车都构成了租赁关系,但是企业违背了租赁服务的基本要求,导致了许多安全问题。另外,儿童用车的卫生标准要求更加严格,但目前市面上的共享童车公司并没有对卫生消毒进行详细说明。因此,这个问题成为了父母和品牌商的担忧。
总结来说,共享童车只是追逐热点的一种商业模式,保质期很短。它和共享单车没有本质上的区别,存在着停放和损坏问题。同时,共享童车也存在安全风险和卫生问题。因此,共享童车只能算是一时的昙花一现。
另一方面,儿童摔伤是一项潜在的风险。根据规定,平台有责任确保车辆的安全合格。如果发生因车辆质量缺陷导致的事故,用户可以向平台运营者提出诉讼和索赔请求。因此,为了合理应对零星摔伤案件,购买保险是一种稳妥的方式,保险是对冲低概率高风险事件的有效手段。然而,目前市面上的单车平台大多没有为用户提供保险服务。这些管理和服务要求可能没有写进租赁协议中,但已成为共享单车和共享童车行业的通行规则,也是一项潜在的巨大风险。此外,社区服务对共享童车来说也并不可行。共享童车的社区服务模式可能无法实现预期效果。尽管缩小市场、垂直投放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增加安全保障,但共享童车并不像共享单车在出行方面那样具有刚性需求,维修成本和损坏率也难以预测。将行动范围限制在社区内,并不能减少资源浪费,同时将共享童车的使用对象从社会广大群众变为社区内的孩童,将适用范围从附近五公里缩小到小区内,将人员流动视为需求变动,社区服务看起来是升级了,实际上却是同质化的。另外,大多数小区禁止共享单车进入,更别提儿童共享单车了,更何况还要在小区内运营。将单车放置在社区内,涉及到维修、产品回收和安全监管等问题,也成为需要解决责任划分的难题。此外,孩子们天生不愿意借出自己的东西,这种所有权和占有欲是需要保护的。因此,共享童车很可能无法满足孩子的实际拥有心理。为什么童车难以逃脱共享经济的“魔爪”呢?共享经济创造的虚假繁荣已经是众所周知的事实,共享童车的出现似乎是为了获取市场上最后残余的消费者价值。那么,是什么原因让童车这个有诸多问题的共享经济产品诞生呢?筆者分析,有以下原因。一方面,二胎政策带来商机。根据统计数据,中国2016年全年出生人口达到1786万人,2017年新生儿数量为1723万。相关部门预测,到2020年,中国儿童消费市场规模将超过5万亿元,其中儿童娱乐消费市场将达到1.5万亿元。资本家看到中国即将迎来婴儿潮,儿童商机非常吸引人。但这些儿童是否会成为共享童车的用户呢?根据统计数据显示,2017年国内童车销量增长率高达10%,普及率不断提升,产品属性也已从奢侈品转变为大众消费品。因此,用户普遍具备购买童车的能力,童车并非刚需品。尽管二胎政策对整个产业链有一定影响,但受众的局限性不会一下子改变。另一方面,童车的玩具属性限制了共享经济的发展。在当前生活水平下,年轻父母更愿意为孩子的娱乐活动消费,并且更容易接受新鲜事物。例如,2017年中国童装市场规模突破1500亿元,被业界称为“童装市场爆发元年”。童车作为一种能够帮助儿童健康成长的户外玩具,受到了父母的喜爱。然而,父母越关注孩子的成长,就越容易发现共享童车存在的问题,玩具的卫生和使用安全将成为制约玩具租赁行业发展的瓶颈,这会让父母望而却步。因此,虽然童车可能是孩子的“宠物”,但共享童车却不会受到欢迎。虽然共享童车的出发点是好的,任何从用户需求出发并解决痛点的产品都可以被称为“良心产品”,但良心产品也需要有良心的发展出路。共享童车只是在大众面前闪现一下,目的只是为了吸引注意力,并没有找到实际的出路。【完】
免责声明:本内容来源于第三方作者授权、网友推荐或互联网整理,旨在为广大用户提供学习与参考之用。所有文本和图片版权归原创网站或作者本人所有,其观点并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有任何版权侵犯或转载不当之情况,请您通过400-62-96871或关注我们的公众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尽快进行相关处理与修改。感谢您的理解与支持!
请先 登录后发表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