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宁:从低谷到巅峰的复兴之路
作者:林川
来源:品牌头版(ID:ceozhiku)
李宁发布了2019半年度财务报告,营收为62.55亿元,同比增长32.72%;净利润为7.95亿元,同比增长196.01%。其中,归属股东的扣非净利润为5.61亿元,同比增长109%。李宁的股价收报23.15港元,总市值为534亿港元。相比2015年的低谷期,李宁的股价上涨了近8倍。李宁的主业依旧是在服装鞋类领域,每一分钱都是通过卖衣服、卖鞋子赚回来的。因此,李宁不仅为曾经的“体操王子”正名,也让中国品牌再次屹立桥头!
李宁品牌在2010年达到了巅峰,市场占有率超过了阿迪达斯,成为了中国的骄傲。然而,随之而来的是转折。李宁进行了品牌升级计划,旨在塑造一个更加年轻、时尚的形象。然而,短时期内品牌迅速扩张和国际化定位导致定价上涨,导致库存堆积和运营成本上升,消费者的不满也随之增加。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是,李宁认为年轻化的设计和品牌定位可以吸引年轻消费者,但却遭到了强烈的排斥。另外,涨价行为让其丧失了性价比优势,引起了其他消费者的反感。因此,李宁在2012年出现了巨额亏损。直到2014年,李宁才开始重回巅峰。李宁重新喊出“一切皆有可能”的口号,品牌的年轻化道路才得以复兴。
李宁公司重新确立了“单品牌、多品类、多渠道”的基本战略。尽管单一品牌可能出现不利局面,但对于深陷危机的李宁来说,单一品牌可以集中公司所有资源和能力,打一个漂亮的翻身仗。对于服装鞋类品牌来说,问题都可以归结到产品本身。新生代消费者不愿意接受李宁,是因为他们认为李宁的产品过时。为了应对这个问题,李宁进行了时尚化的改变。设计团队不再局限于体育鞋服领域,也不再坚持自己对时尚的固有认知,而是结合国际前沿的时尚风标和中国传统元素的文化内涵,重新打造产品。李宁在纽约时装周和巴黎男装周上展示了全新的形象,刮起了一股国潮风。
在渠道方面,李宁过去采用的是“加盟为主、粗放经营”的制度,导致与消费者的距离越来越远。因此,李宁增加了直营门店的比重,并对门店进行重新设计,提高了补货的效率和资金的周转速度,加强了对终端消费情况的监控。通过这些改变,李宁加强了与消费者的直接联系。
这些改变使得李宁品牌重回巅峰,刮起了国潮风暴。李宁的成功得益于坚守服装鞋类领域并持续升级产品、重塑品牌形象、加强与消费者的联系等举措。李宁的故事告诉我们,只有不断适应市场变化,满足消费者需求,才能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中取得成功。
截至2014年,李宁用了两年的时间,将自己的直营门店比例从20.8%提高到了38.3%。与此同时,李宁采用了“两条腿走路”的经营策略,即线上线下相结合,线下更注重沉浸式体验,为消费者提供多维度的全新产品体验。简单来说,就是从消费者那里获取灵感,然后将这些灵感转化为产品,再通过消费者来推广产品。
体育赞助和联名营销是李宁拓展品牌影响力的方式之一。虽然李宁不再局限于体育鞋服领域,但并未完全放弃体育相关的合作。以体育赞助为例,李宁不仅买断了CBA联赛五年的赞助权,还签约了多位NBA球星,既巩固了国内市场优势,又提升了在国际领域的知名度。此外,李宁还与先锋设计师张弛、星球大战等知名IP以及说唱歌手GAI等展开了联名合作,甚至与红旗汽车、宝马等汽车品牌推出联名爆款。这些联名合作不仅增加了品牌曝光和销量,也提升了品牌的内涵和档次。值得一提的是,李宁与人民日报、《国家宝藏》的联名合作,充满了浓厚的古典文化氛围,既端庄又庄重。
总结起来,李宁的再次走红与“国潮”的兴起密切相关。然而,必须承认,在过去几年的转型过程中,李宁对潮流时尚有了更深刻的理解,或者更准确地说,李宁更加了解年轻消费者的喜好。对于服鞋品牌来说,品牌是公司的核心竞争力,而渠道和营销策略则是让这个核心竞争力更加强大和深入的关键。最后,我们要明确地说,任何品牌都不能忽视消费者,这不仅仅是一句口号,而是一个品牌成功的关键因素。
免责声明:本内容来源于第三方作者授权、网友推荐或互联网整理,旨在为广大用户提供学习与参考之用。所有文本和图片版权归原创网站或作者本人所有,其观点并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有任何版权侵犯或转载不当之情况,请您通过400-62-96871或关注我们的公众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尽快进行相关处理与修改。感谢您的理解与支持!
请先 登录后发表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