寺庙咖啡:当代年轻人的新选择
星巴克的困境已经不再是个秘密,他们的财报显示,中国市场的同店销售额下降了29%。即使是临时首席执行官霍华德·舒尔茨在谈及财报时也表示,这比他们预计的严重了4倍。这个消息已经引起了广泛的关注,甚至在微博热搜榜上占据前三位。
与此同时,一个有趣的现象也开始引起人们的关注:现在的年轻人开始在寺庙里喝咖啡。这个话题的热度甚至超过了星巴克。当星巴克在咖啡市场的竞争中陷入困境时,年轻人们却选择将自己投入到寺庙的怀抱。与其说他们是对尘世的厌倦,不如说他们只是简单地选择了在寺庙里喝咖啡。他们选择了大悲、中悲、超大悲,而不是星巴克的中杯、大杯、超大杯。
几年前,我无法想象咖啡圈会出现一种叫做「寺庙咖啡」的新事物,而且还如此受欢迎。现在,寺庙里的咖啡店已经成为一种新的标配。去杭州灵隐寺、永福寺、上海玉佛寺、台州龙兴寺、厦门南普陀寺等寺庙喝咖啡的年轻人简直快要挤破寺庙的门槛了。永福寺的「慈杯」咖啡一度缺货,鲜奶一小时就被抢购一空,连杯子也告急。卖咖啡的师父甚至呼吁媒体和网红不要再宣传了,大家随缘打卡即可。
寺庙咖啡的爆火并不仅仅是因为年轻人对佛教的兴趣高涨。今年以来,寺庙相关景区的门票订单量同比增长超过300%。预订寺庙景区门票的人群中,90后和00后占据了近50%。北京雍和宫限流,杭州灵隐寺的十八籽手串限购,西安广仁寺门口排起了一公里长队,社交平台上相关话题的发帖量和阅读数据也在直线上升。然而,这并不意味着寺庙咖啡的爆火完全是佛祖的指引。寺庙咖啡的背后还有很多星巴克们值得关注的东西。
寺庙咖啡之所以能够吸引当代年轻人,首先是因为它与传统咖啡馆不同。如今的咖啡馆对大众来说已经不再新鲜。然而,寺庙+咖啡馆却是个全新的组合。西方的咖啡竟然出自东方僧人之手,僧人们不再手捧佛法,而是洗手煮咖啡。这种东西方文化的碰撞带来了全新的体验,而寺庙独特的环境更是让寺庙咖啡拥有与普通咖啡馆不同的体验。如果将寺庙咖啡视为一个品类,我们会发现它在环境方面有着独特的优势,拥有一种净化的氛围。走进庙宇,僧人专注地唱经,信众虔诚地祈福,还有那钟声...所有这些形成的氛围不由自主地将你吸引进去。让人不由自主地觉得,在佛的世界里思考工作、学业、金钱,是对佛的亵渎。于是,俗世的烦恼被抛诸脑后,你的心也一下子被清空。除此之外,寺庙咖啡们本身也非常善于寻找自己的差异化定位。北京潭拓寺的加福咖啡主打祈求福运,财神庙的财缘咖啡主求财运,灵隐寺的喜德咖啡主求子女和事业,法喜寺则主求姻缘。他们的产品设计也各有特色。寺庙咖啡们通过差异化的定位,避免了直接竞争,同时也建立了自己独特的品牌形象。
此外,寺庙咖啡之所以成功,还在于他们对细节的关注。他们对「寺庙+咖啡馆」元素进行了成功的解构与重构。我们常常会发现,将大家不会联想到一起的事物放在一起,会给人一种新鲜感。这是因为他们通过对不同事物的重新组合,颠覆了刻板的印象,打破了之前的定式,给消费者带来了超出期望的满足。如今,品牌解构的方法已经非常丰富。无论是B站跨年晚会上腾格尔的反串演唱《恋爱循环》,还是Kaws和优衣库的联名合作,都是一种解构的表现。可以说,之前在寺庙风景区内开的咖啡馆只是简单地「开在庙里」,并没有真正对「寺庙」和「咖啡馆」这两个元素进行解构和重构。因此,它们的热度不高。
然而如今备受热捧的寺庙咖啡与众不同。以慈杯咖啡为例,它的名字取自「慈悲为怀」的谐音,由寺庙里的月真大和尚亲自题字。他们还为每种咖啡取了一个符合当地习俗的名字,比如美式咖啡叫做「涤烦」,摩卡咖啡叫做「欢喜」,拿铁咖啡叫做「停雪」,抹茶拿铁咖啡叫做「听山语」。咖啡杯上的插画也融入了明显的佛教元素。另外,寺庙咖啡推出了一款名为「随缘」的产品,将盲盒玩法与寺庙抽签习俗相结合,顾客可以抽到什么样的咖啡就喝什么样的咖啡。这种沉浸式的体验文化让消费者自然而然地融入其中。
重构是寺庙咖啡的重点。他们将文化符号进行拆解再重新建构,让它更适应当今的大众,为大众带来全新且更好的体验与感受。然而,重构并非易事。如果重构得好,就能产生奇妙的化学反应;但如果重构得不好,就容易让人觉得不伦不类。通过观察寺庙咖啡的玩法,我们可以看出他们不仅用心挖掘佛教文化中的精妙元素,还通过巧妙的重构使传统文化焕发出新的生机。值得一提的是,寺庙咖啡不仅深谙品牌解构主义,还具备迭代思维。以慈杯咖啡为例,时隔一年可以看到他们不仅改进了杯身包装设计,还提升了产品品质。此外,慈杯咖啡还学习了新式茶饮品牌,在兔年推出了限定款咖啡。这款咖啡在杯套上设置了拉环,顾客揭开拉环就能看到祝福语,让大家在享用咖啡的同时也满足了期待在寺庙祈福的愿望。
寺庙咖啡的崛起背后有着深层次的逻辑。之前有人提到了「社会情绪力」这个词,指出品牌提供给消费者的情绪价值和文化认同感重塑了当代商业格局。这并非危言耸听。回顾星巴克的崛起,正是凭借对大众情绪价值需求的精准把握迅速崛起。上个世纪90年代,星巴克率先引入了「第三空间」概念,为消费者提供了多功能灵活办公和商务社交空间的需求。通过咖啡作为社会的黏合剂,为人们提供文化、精神和环境的体验,星巴克定义的「第三空间」成为了他们的核心价值所在。
消费者在星巴克购买的不仅仅是一杯咖啡,还能享受到一个提供休息、交流和会面的「空间服务」。星巴克早已意识到,随着生产力的飞速发展,消费者不再满足于产品的功能性价值,而是开始追求更高层次的「情绪价值」,这是基于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的。然而,星巴克如今似乎偏离了初衷。在网上搜索「星巴克体验」,我们可以看到许多负面评价。寺庙咖啡「调教」星巴克在一个名为「为什么喝星巴克的人越来越少了」的热门微博话题下,大多数评论都是关于星巴克产品和服务的抱怨。寺庙咖啡之所以能够风靡,根本原因在于它紧紧抓住了大众对情绪价值的需求。并且通过不断的体验改进和优化,形成了独特的文化仪式和文化场所。凤凰网曾报道,除了提供咖啡和展览,年轻人还可以在一些寺庙咖啡馆接受法律咨询、心理辅导和各种培训课程。寺庙咖啡已经成为一个多功能、综合型的公共场所。在与寺庙咖啡相关的话题下,我们经常可以看到这样的言论:> 「在工作和进步之间,90后选择了祈祷。」
「在求职和自我之间,00后选择了寻求佛法。」
「在存在和作用之间,你选择了实践。」
「在人际关系和体系之间,我选择了佛系。」
这些言论的背后,反复提及和传播的是当代年轻人无法解决的焦虑和无助。然而,大多数品牌对这些焦虑视而不见,而寺庙咖啡却用心化解了这些问题。这就是寺庙咖啡战胜星巴克的根本原因。注释:① 前定和谐。前定和谐是一个哲学概念,基本含义是「上帝在创造世界时预先让万物的发展变化保持和谐,以此保证世界的秩序」。在日本,前定和谐的意义被引申为「任何人都按照预定的过程前进发展,所有行动的结果也与预期一致」。7-11创始人铃木敏文将其用于产品策略中,将「打破前定和谐」定义为「永远超越期望」。
免责声明:本内容来源于第三方作者授权、网友推荐或互联网整理,旨在为广大用户提供学习与参考之用。所有文本和图片版权归原创网站或作者本人所有,其观点并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有任何版权侵犯或转载不当之情况,请您通过400-62-96871或关注我们的公众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尽快进行相关处理与修改。感谢您的理解与支持!
请先 登录后发表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