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营销:品牌如何真正读懂TA
近期,一篇引发热议的文章讨论了招娣成功改名为芃芃的话题。这篇文章中,众多的招娣(弟)、迎娣(弟)、盼娣(弟)、念娣(弟)们分享了他们在面对性别歧视时的个人经历,引起了大众对重男轻女现象的批评,以及女权人士对此的有力声音。这表明独立个体意识正在觉醒,无论男女,人们都希望获得尊重和理解。这种觉醒将直接影响社会的发展,并有可能重塑商业形态、经济模式甚至社会结构。
品牌营销应该敏锐地抓住这一趋势,在针对不同群体的营销中采取恰当的策略,以获得相关群体的认可和支持,并避免不必要的风险。
每个商品都有其特定的目标消费群体,因此需要针对这些人群进行有针对性的营销。当商品具有明显的男性或女性属性时,就会进行针对性别的营销活动。此外,还会有一些针对性别设立的节日,如妇女节、母亲节、父亲节等,品牌会发起相应性别的细分受众的营销活动。这些营销行动通常被称为“他营销”或“她营销”,总称为“TA营销”,也就是性别营销。
目前,“她营销”非常流行。这是因为女性消费意愿相对较高(如网上调侃的“女人>孩子>老人>狗>男人”消费力排行榜),品牌更希望获得女性的购买青睐。同时,近年来女权主义兴起,女性议题成为社会热点话题,品牌抓住了这一趋势后加强了相应的营销活动。
例如,内衣品牌内外在2020年发起了“NO BODY IS NOBODY”的营销项目,传达了“没有一种身材微不足道”的理念。随后,他们将这个项目延续到2021年,演变为“微而足道,无分你我”,以开放的方式诠释女性身体的多样性。2022年,内外推出了“身心之路,见微知著”营销活动,通过记录30位女性的真实身体和勇敢的心灵,唤醒女性个体的觉醒和成长,引起了女性群体的共鸣和社会的关注。
与此同时,针对男性群体的“他营销”也一直是品牌关注的重点。例如,劲霸男装的““混不好,我就不回来了!”和吉列的“男人哭吧不是罪”等广告,对男性所面临的社会压力和情感需求进行了深刻的洞察,得到了男性群体的高度认可,成为了经典的营销案例。
由于男女之间天生的生理差异和社会对性别的不同要求,男女对产品功能性价值和情感性价值的需求差异较大。如果品牌能够基于男女两性差异的视角,展开合适的“TA营销”(即性别营销),往往能让目标受众有一种“更懂TA”的感觉,从而更好地赢得选择和信任。
然而,尽管品牌看到了这个机遇,但在开展“TA营销”时却经常出现问题。例如,一些品牌在“TA营销”中使用的广告文案或宣传语容易引发负面舆情。这些品牌本意是想讨好特定性别的受众群体,但却产生了相反的效果。
这是因为品牌没有真正理解这些受众群体,他们自以为能够激发受众的内心共鸣,但实际上却在传递刻板印象或试图盲目定义这些受众群体,从而引发受众的反感。
尽管男女之间存在生理差异,但大众对两性社会角色的认知一直在不断演变。女性可以既温柔如春风,也可以坚强如钢;她们可以化妆也可以素面朝天。男性在坚强的同时也可能需要温柔的关怀;他们可以粗旷不修边幅,也可以精致细腻。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特质,很难被简单地描述。品牌如果只是根据性别刻板印象寻求共鸣,不仅会让个体感到被误解,还会显得呆板和老套。例如,京东美妆试图告诉女性“你应该涂口红”,实际上是在定义女性应该如何符合某种标准,这会让人产生反感和不满。
因此,品牌应该放下傲慢的态度,真正站在性别群体的角度去理解他们。品牌应该放弃教训式的口号,尝试描绘某一共性维度下的群体形象,讲述个体的多元故事,引发性别群体的身份认同,同时激发不同个体的情感共鸣。从这个角度来看,内衣品牌内外的“NO BODY IS NOBODY”就做得很好。
实际上,品牌在进行“TA营销”时不仅应该注意到这个问题,任何针对特定群体的营销都应该特别留意,避免定义和刻板印象,而是要试图去理解群体、描绘群体形象、讲述故事。
此外,在进行“TA营销”时,品牌很容易陷入“物化人”的陷阱,这与人们追求自由意志的内心是相悖的,因此很容易引发争议。一些品牌的广告文案或宣传语往往将特定性别的个体“物化”,让人们感到被利用和不尊重。这种情况在女性营销中尤为突出,因为女性对“物化”现象更加敏感。然而,无论男女,人们都讨厌被他人视为可随意拿捏或利用的物品。因此,在进行“TA营销”时,品牌应该避免这种情况,更加注重情感连接和精神沟通。
另外,性别与性紧密相关,品牌在进行“TA营销”时可能会引发色情低俗的联想,招致受众的反感。一些品牌的广告文案很容易让人联想到低俗的内容,这与人们对性别问题的认知格格不入,会降低品牌的形象和价值。这种情况在男性营销中相对容忍度较高,但无论男女,人们都不喜欢被物化。因此,品牌在进行“TA营销”时应避免这种情况,更加注重情感连接和精神沟通。
总之,性别差异一直存在,随着社会的发展,独立个体意识的觉醒也将不断深化。品牌应高度重视“TA营销”,去理解不同性别群体,打破刻板印象和固有偏见,走进群体中去,用TA的视角看待世界,创造有温度、有深度、有意义的内容,传播尊重、平等、爱与善良的价值观,寻求个体的情感共鸣和群体的身份认同。
免责声明:本内容来源于第三方作者授权、网友推荐或互联网整理,旨在为广大用户提供学习与参考之用。所有文本和图片版权归原创网站或作者本人所有,其观点并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有任何版权侵犯或转载不当之情况,请您通过400-62-96871或关注我们的公众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尽快进行相关处理与修改。感谢您的理解与支持!
请先 登录后发表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