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牌营销如何唤起消费者的收集欲?
在豆瓣小组中,我们能够看到各种各样的收集物品,比如火车票、汽车票、礼盒礼袋,甚至一些奇特的东西,比如手皮和铜丝。这些收集物吸引了许多收集爱好者。当豆瓣收藏家们走出小组,回归生活时,他们会因为一些品牌的营销策略而被激发起收集欲望。年轻人的收集欲望有时候非常离谱。品牌们为了争夺年轻人的注意力,在营销上下足了功夫。他们通过唤起年轻人的收集欲望来吸引他们的注意力。以下是一些例子。
-
为了凑齐一副麻将,有人不惜喝了一个月的奶茶。茶救星球的营销活动中,他们在每杯奶茶的茶盖上附赠了一个mini版的麻将,并设定了相应的玩法。用户需要集齐对应的麻将才能进行兑换。这个活动引起了不少网友的兴趣和参与,甚至朋友之间还开始了一场集麻将的竞赛。
-
在过去,我们在车站、景点、博物馆、邮局等地方经常看到一个小印章台。许多收集爱好者会专门拿一个小本子来盖章,每到一个旅游地点都会盖一个“旅行印章”以记录自己的旅行经历。如今,在线上社交平台上也出现了一股“集徽章”的风潮。例如,瑞幸咖啡推出了勋章墙,会员喝咖啡可以集卡并获得成长勋章和随机徽章。这种活动让许多收集爱好者兴奋不已。
-
近年来,各种各样的联名款周边产品越来越受欢迎。比如,肯德基与众多潮玩IP合作推出了盲盒联名产品,每个KFC套餐都附带一个潮玩盲盒,吸引了很多潮玩收集爱好者。LINLEE也与麦兜和海绵宝宝等进行了联名合作,推出了可爱的周边产品,让人们充满了回忆和童年的愉悦感。
这些营销活动虽然不能给人们带来实质性的作用,但却能给他们带来收集的成就感。年轻人对于这些联名款周边产品表现出了无法抗拒的快乐和兴奋。品牌们通过这些营销策略成功地激发了年轻人的收集欲望。
图源:小红书在收集联名款周边的过程中,我们感受到了难以言喻的快乐。这让我们不禁思考一个问题:我们究竟是在购买“正品”还是“赠品”?当商家的产品稳定后,赠品变得越来越受消费者关注,这主要有以下三个原因。
1. 追求颜值:我们喜欢某物的颜值。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我们很难静下心来做出选择,于是我们越来越多地凭直觉做决策。而颜值在这其中起到了重要作用。你会发现,所有受年轻人喜爱的网红品牌都有一个共同特点,那就是它们都很好看。对于喜欢收集物品的人来说,其中一部分人是因为某个东西的颜值出色而购买。颜值不断受到重视,成为许多人追求的目标。颜值对于消费者有着心理效应,他们认为“美即是好”。这是心理学中的“颜值刻板印象”,人们更倾向于把美好的特质赋予吸引力更高的人。当商家的产品趋于稳定时,赠品的花样可以变化。如果这个赠品颜值很高,就会更吸引消费者。因此,消费者可能会购买“正品”来获得这个“赠品”。此外,颜值对于追求者来说实际上是一种精神追求。颜值高的物品能给他们带来眼前一亮的感觉,在满足感之后,会产生一种愉悦感。
2. 爱好联名款:我们着迷于某个IP,想要收藏它的附属品。对于喜欢收集“联名款”的人来说,收集联名款是一种乐趣。对于联名品牌来说,它们的营销活动往往与“饥饿营销”相结合,限时限量,创造独特的价值。稀缺性使物品更加贵重,越是稀有的东西越容易引起供不应求的现象,从而引发争抢。喜欢收集“联名款”的人往往被其“新奇”和“稀缺”属性所吸引。品牌联名在IP属性下不断创新,打造稀缺感,让消费者感到新奇,激发大众的好奇心。一场联名活动往往时间不长,追求限时限量,会给消费者一种“绝版”的感觉,并给人一种心理暗示:拥有这个物品就是赚到了。无论是购买附送的联名款盲盒,还是买某个品牌附赠的麦兜或海绵宝宝,其本质都是为了唤起消费者对附属品的认同感,从而达到营销的目的。这些联名款或许将我们联系到同一个兴趣圈,唤起我们对童年时光的回忆,那些曾经伴随我们成长的“符号”也可以被实体化存储起来。但购买联名款也需要量力而行,记得要量入为出。
3. 追求成就感:我们通过收集物品获得快乐,集齐一套更让我们感到成就满满。对于每个收集爱好者来说,不论他们收集的是什么,每一次收集背后都有独特的价值和意义。每一次收集都是一段长途旅程,在这个独特的旅程中,你是唯一的主角。收集的原因有很多,可能是强迫症,可能是出于好奇心……但在每一个收集的过程中,许多人都倍感快乐和充实。当看到一套完整的收藏品时,我们会感到成就感油然而生。虽然这些收集物在不久的将来可能会成为“摆设边缘人”,但它们都是我们过去岁月的印记。在未来的某一天,当我们回忆起当时收集的心情时,又会是怎样呢?
结语
品牌在满足消费者的“收集欲望”时,实际上反映了他们对收集心理需求的理解。许多收集爱好者将“收集”视为他们精神生活的一部分,尽管这些物品没有实际作用,但每个收藏品都被赋予了特殊的价值。随着时间的推移,当我们看着自己创造的一片“江山”时,我们能够意识到自己对消费的贡献,这些收藏品也将成为我们回忆过去的线索,见证各种品牌营销和设计的成长轨迹。
免责声明:本内容来源于第三方作者授权、网友推荐或互联网整理,旨在为广大用户提供学习与参考之用。所有文本和图片版权归原创网站或作者本人所有,其观点并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有任何版权侵犯或转载不当之情况,请您通过400-62-96871或关注我们的公众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尽快进行相关处理与修改。感谢您的理解与支持!
请先 登录后发表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