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营分析如何落地见效
很多从事经营分析的人,常常只是机械地列举KPI数据和同比环比数据,而缺乏对于数据背后含义的理解和有效的结论。今天我将分享一下,如何将经营分析应用到实际业务中。
首先,我们需要明确一点:经营分析是为管理层提供报告的工具,旨在解决管理层的疑虑和问题,推动业务的落地。因此,经营分析并不直接提供操作级的方案,而是要回答以下问题:我们需要采取哪些策略来实现目标?需要调配多少资源?执行是否到位?执行结果是否满意?相应的建议也应该是针对管理层的:是否需要调整策略?是否需要增加或调配资源?是否需要督促执行?只有这样才能支持管理层的决策,推动目标的实现。
然而,很多经营分析报告在第一步就出了问题:没有对经营策略进行量化反馈,只是简单地罗列KPI指标的同比环比和目标达成率。然后就开始提出建议,比如说A产品销售差3%,需要提高等等。这样的报告显然不能实现落地和推动业务的效果。量化策略是推动落地和见效的第一步。
所谓量化策略,就是要深入分析,确定业务开展的前后顺序和轻重缓急。比如前面提到的A产品销售差3%达标。如果从产品策略的角度来看,我们不应该只是简单地关注每个产品的涨跌情况,而是应该先问自己以下问题:在这一堆产品中,哪个是主力产品,哪个是搭配产品?主力产品中,哪个负责引流,哪个负责利润?搭配产品需要与主力产品有多大比例的交叉购买?新产品是主要的发力点,还是旧品的补充?只有综合考虑这些因素,才能形成完整的产品策略。而衡量策略效果,也不是简单地看每个产品的涨跌情况,而是要看整体的业绩和利润是否达标,每个产品是否发挥了应有的作用,部分产品的波动是否影响了整体结构。
在分析策略落地的过程中,还需要注意策略不是孤立存在的,需要有配套的行动计划和资源支持。比如,如果主要策略是推出3款新产品作为爆款产品来支持业绩增长,那么相应的配套工作包括宣传工作、促销工作、产品研发、销售工作和管理工作等。每项工作都需要有人员和资金的支持。因此,必须确保相应的费用充足,整体的营销和推广费用占比要达到一定的比例。只有这样才能形成一个完整的策略。
这些配套工作和资源支持,是监控策略落地情况和解读策略问题的重要依据。在分析策略落地情况时,需要逐项考察:资源预留是否充足?工作计划是否按时完成?关键资源投入是否到位?资源使用进度是否与目标达成进度一致?只有了解了这些信息,才能结合KPI数据,找出导致策略没有实现的原因。需要注意的是,这些原因不再是简单地说"A公司进度差1%,所以要提高",而是可以追溯到具体的部门负责人和部门工作,因此更具有实际落地的性质。
需要注意的是,经营分析和运营、消费分析的差别主要体现在分析的粒度上。具体职能部门(比如推广、运营、销售、商品)会更加关注细节上的差异,比如推广部门可能会关注每个链接的转化率以及不同素材的差异。而经营分析部门则不会一开始就关注这些细节,而是更关心整体推广工作的进度,比如一共有多少个推广,最早和最晚何时开始,总共投入多少预算,预计转化多少,实际预算是否充足,实际转化了多少等等。
除非推广工作做得特别糟糕,经营分析部门才会进一步关注具体的链接情况。即使看到了其中有几个链接效果不好,也不会过于关注是否要改变文案等细节,而是会判断是否值得继续投入,是否需要考虑更换人员或方法。粒度的把握是非常重要的,很多人一提到关注数据背后的业务,就会陷入细节无法自拔,这样反而会干扰自己的判断。
多种策略类型
在除了产品策略之外,还有其他类型的策略存在。其中,公司决定是扩张、维持还是收缩,是最重要的策略差异。在扩张型策略下,通常会选择在人、货、场三个方面中的一个作为发力点。除了产品策略和客户策略之外,根据客户画像,可以区分出核心客户和边缘客户,然后围绕核心客户的需求来配置产品,并选择相应的推广渠道。如果是渠道策略,线下通常会采取新建门店/大卖场的铺货策略,线上则会加大短视频、网站、搜索、公众号等渠道的广告投放,并评估各个渠道的投放效果与转化率。在维持/收缩策略下,优先考虑如何淘汰落后的产能、低利润产品、低效率渠道和低回报客群。当然,还会裁剪低效率部门,但这是另一个话题,将来可以详细讨论。
没有策略,应该怎么办?
然而,有些人可能会说:“老师,我公司好像没有什么策略!怎么办?”这需要视情况而定。有些情况下,公司实际上是有策略的,但是负责经营分析的人每天都忙着写PPT,对外界的事情视而不见,导致一无所知。这种情况下,就需要加强沟通。毕竟,“经营分析”这个名字,连企业的经营状况都不知道,还谈何分析呢?另一种情况是,公司真的没有策略。例如,在产品方面完全没有规划,只是想到哪款就上哪款。那么,应该怎么办呢?需要注意!即使公司认为自己的产品无一不是精品,消费者也未必这么认为(实际上,经营成功的公司越是集中力量打造爆款)。因此,产品的表现肯定是参差不齐的:
-
每个产品都平均发力,推广效果一定有好有坏;
-
对于表现不佳的产品再投入资源,其表现也不会比好产品更强;
-
同一价格段、功能相似的产品会相互争抢客户;
-
如果没有低价的引流产品,总销量就无法提升,交叉购买率也会受到影响;
-
……这些问题都是显而易见的,只要我们对业务有一定了解,就可以利用数据充分揭示问题,将工作引向正确的轨道。如果这家公司真的水平很差,也可以将这些分析经验带到下一家公司。总之,作为经营分析人员,如果不了解业务情况,不量化业务策略,是无法实现落地的。这一点务必谨记。
免责声明:本内容来源于第三方作者授权、网友推荐或互联网整理,旨在为广大用户提供学习与参考之用。所有文本和图片版权归原创网站或作者本人所有,其观点并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有任何版权侵犯或转载不当之情况,请您通过400-62-96871或关注我们的公众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尽快进行相关处理与修改。感谢您的理解与支持!
请先 登录后发表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