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影响力的关键特征和传播环境
产品影响力的创造是一个持续的过程,需要我们从整体和细节两个方面着手,以便让用户能够接受我们的产品。在构建影响力时,很多人在推广和营销方面花费了很多精力,却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有时候,即使手上有一款优秀的产品,但如果忽视了营销运营能力,很可能会导致产品默默无闻,大众对其一无所知。在这个时代,信息的传播并不像我们想象的那么简单。对于一个信息要产生影响力,需要满足两个条件:第一,让别人知道你的信息;第二,让别人接受你的信息。在移动互联网时代,信息发布变得非常简单和廉价,任何人都可以通过手机发布各种形式的信息。然而,很多信息发布后却没有引起人们的关注。这种情况并不罕见。现在,电影的宣传成本已经非常高,甚至有些电影的宣传成本超过了拍摄成本。如果没有大量的投入,观众根本不会关注,也不会去电影院观看。因此,影片的宣传推广是导致人们走进电影院的动力之一。过去几年里,获取流量的成本非常低,但现在已经变得非常高。有些人甚至认为,移动互联网的上半场已经结束,即将进入竞争更残酷、门槛更高的下半场。流量红利已经成为过去,不会再回来。
优秀的产品仍然需要持续传播。以可口可乐为例,这是一家历史悠久、全球知名的公司。为什么他们还要花费大量资金请明星代言,在各个平台打广告呢?后来我才明白,虽然花钱打广告未必有很大的效果,但如果不进行宣传,后果将非常严重,甚至连像可口可乐这样的巨头都无法承受。用户永远是最挑剔的,他们的记忆只能保留大约7秒。如果没有持续的新鲜刺激,即使是知名品牌,也会逐渐被人们遗忘。苹果公司是一个很好的例子,他们的产品质量、口碑和设计都是无可挑剔的,但他们仍然通过一次次的宣传活动来保持对用户的持续占据,以免让用户在不知不觉中对他们的产品失去兴趣。一个优秀的产品,仅凭外在美是不够的,要产生影响力,必须具备以下三个特征:容易传播、能够自发传播、能够快速传播给其他人。有些产品虽然很好,但缺乏鲜明的、直接触动用户的价值点,很难产生影响力。用户很难关注一长串的参数,也很难找到产品的定位。在这种情况下,想要让用户向身边人推荐,几乎是不可能的任务。相反,如果能够准确抓住目标人群的痛点,提供简单易行的解决方案,那么产品就具备了影响力的三个特征。例如,脑白金推出的广告语“今年过节不收礼,收礼就收脑白金”,迅速切中了人们在过节时给长辈送礼物的场景,为他们提供了解决方案,这个广告因为精准切中目标人群的痛点,简单易懂,容易传播,因此赢得了人们的推荐和认可。
除了以上三个特征,想要形成影响力的产品还必须具备画面感、参与感和具体化。方文山的歌词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几乎所有的语言都充满了画面感。小米公司在推出产品时非常注重用户的参与感,通过米粉社群的建立和维护,让用户参与产品的设计、软件的迭代和界面的美化。这使得小米在早期就具备了令许多巨头都羡慕的影响力,用户会主动向朋友推荐产品,从而以极低的成本完成营销。
我们常说与用户建立良好的关系,这种关系实际上是指参与感。让用户成为产品的主人,形成主人翁意识,只有这样,才能迅速引爆产品的影响力。具体化是指产品的宣传和定位必须具有实质性,直接切中要点,让用户在最短的时间内对产品有直观的认知。以前的音乐播放器功能全面,质量也很好,但无法让用户记住其核心价值所在。乔布斯在推广iPod时,用了一句神级广告语:“将1000首歌装进你的口袋”,简洁明了地传达出这款全新音乐播放器的特点:容量大、易携带、轻薄。
要实现影响力,传播环境除了具备三个基本特征外,还需要认识到它所起的重要作用。传播环境包括传播的时间节点、传播的条件、传播的地点以及传播的人群等等。这些外在环境往往被我们忽视,视为不重要的事物,但实际上,这些因素对影响力的产生具有重要作用。三星公司为了应对iPhone 7,匆忙推出Note7,在当时的传播环境中处于不利地位,用户的期望都集中在即将发布的新一代iPhone上,三星公司尽力而为却无济于事。反而由于追求短时间量产,导致电池工艺不成熟,引发了一系列爆炸事件,最终导致了巨大的损失。
制伞公司希望每天都下雨或者阳光强烈;避孕药公司希望每个人都能享受没有隔阂的性爱。具体的环境对产品的影响从来都不容忽视。因此,传播的时机和起始条件值得我们投入精力进行仔细研究。社群经济之所以如此火爆,是因为现在很难有那种满足每个人需求的产品。更多的产品走的是个性化的道路,满足特定群体的小众需求,并在此基础上精益求精,不断壮大。Facebook最初的目标是让哈佛的男生方便地查看女生照片,陌陌最初的目标也是满足年轻人对附近异性的勾搭需求。只有在特定时期内,满足特定群体的需求,才能为后期的发展积累足够的能量。
创建产品的影响力并非一朝一夕之功,需要我们全局思考,从细节入手,理解影响力的基本特征,认识到外界传播环境的重要作用,从源头上创造影响力,打造出真正能被用户接受的产品。
免责声明:本内容来源于第三方作者授权、网友推荐或互联网整理,旨在为广大用户提供学习与参考之用。所有文本和图片版权归原创网站或作者本人所有,其观点并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有任何版权侵犯或转载不当之情况,请您通过400-62-96871或关注我们的公众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尽快进行相关处理与修改。感谢您的理解与支持!
请先 登录后发表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