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瓶咖啡:咖啡界的苹果,星巴克最大劲敌
信息显示,这个职位的工作地点位于上海,招聘的候选人将参与"蓝瓶中国"的创始阶段,并参与所有产品的计划和执行。蓝瓶咖啡是一个备受喜爱的品牌,被称为咖啡界的苹果,它将成为星巴克的最大竞争对手。
早在几年前,蓝瓶咖啡的首席执行官布赖恩·米汉就表示要在中国内地开设门店,并且有关此事的消息传得沸沸扬扬。如今,这个备受精品咖啡爱好者期待的品牌终于要来了。蓝瓶咖啡总部位于奥克兰,从创立之初就受到硅谷投资者的追捧,包括推特和Flickr的联合创始人以及谷歌的前高管等。2017年,雀巢以不超过5亿美元的价格收购了蓝瓶咖啡68%的股份,并承诺让蓝瓶咖啡保持独立运营。
蓝瓶咖啡的定位是瞄准精品咖啡市场,专注于个性化的小众咖啡客群。相比于越来越饱和的大众市场,小众市场对品牌来说是一个巨大的机会。品牌可以以先入为主的方式引领消费者,当消费者意识到某种产品对自己有好处时,这个品牌也将成为他们的首选。咖啡市场虽然已经很成熟,但仍存在许多未被充分挖掘的小众领域。蓝瓶咖啡选择了精品咖啡市场,瞄准了对咖啡有着狂热爱好的小众人群。蓝瓶咖啡在对待咖啡的许多细节上与其他品牌不同,他们自家烘焙咖啡豆,超过48小时未使用就必须丢弃;店内提供手冲、日式虹吸、冰滴等多种咖啡制作方式。在其他品牌追求速度的时候,蓝瓶咖啡坚持慢工出细活,顾客愿意花1-2个小时等待一杯咖啡。
蓝瓶咖啡的口感无法与流水线产品相比,这也吸引了众多咖啡爱好者的心。对于这些顾客来说,蓝瓶咖啡带给他们的不仅仅是一杯咖啡,而是一个感受咖啡制作、讨论咖啡口味的良好机会。与大众市场的目标受众相比,这群热爱咖啡的人有着很强的聚合效应,他们互相分享、探讨和讨论,最终形成了一个强大的生态圈。这些忠实顾客对品牌的好感和积极评价将潜移默化地为品牌聚集更多的流量,带动更大的市场。
蓝瓶咖啡聚焦于差异化的定位,通过讲述故事来放大品牌的优势。在打造全新品牌时,我们必须在消费者心中树立清晰的身份标签和独特的品牌定位。例如,戴森的产品让人联想到设计感和黑科技,而蓝瓶咖啡则被视为精品咖啡的代名词。为了让更多消费者形成这样的共识,蓝瓶咖啡讲述了几个故事。其中一个故事是关于科尔什奇的,他在1683年解救了被奥斯曼土耳其占领的维也纳,并用战利品中的咖啡豆在维亚纳开了欧洲第一家咖啡店,取名为"蓝瓶子"。319年后,在加利福尼亚州的奥克兰,一个热爱自由的音乐人厌倦了市场上陈旧且过度烘焙的咖啡豆,决定开一家专门卖出炉不超过48小时咖啡的咖啡店,他就是费里曼。为了纪念科尔什奇的事迹,他将自己的咖啡店命名为Blue Bottle Coffee。
这个故事传递了几个重要的意义。首先,通过将"蓝瓶咖啡"与300多年前的历史联系在一起,这个品牌增添了历史的庄重感。其次,故事强调了品牌只出售在48小时内烘焙的咖啡,以及品牌的核心理念-第一杯咖啡诞生于蓝瓶子中。此外,创始人詹姆斯·弗里曼的故事也深深触动人心。他曾是一名单簧管演奏家,希望通过咖啡为人们带来一种联通感官的审美体验。他租下了一个烘豆棚,开始出售自己烘焙的咖啡豆,并使用木质滴滤设备一杯一杯地冲泡咖啡。他将冲泡咖啡比作一门艺术,强调了联系、精准度和亲手创造所带来的纯粹乐趣。他还与糕点师凯特琳·弗里曼和特约撰稿人塔拉杜根合作出版了《蓝瓶咖啡的匠艺》一书,详细介绍了咖啡的产地、烘焙和冲泡知识,以及与咖啡搭配的30多个餐点食谱。
品牌故事和媒体报道都传递了同样的信息:在蓝瓶咖啡的世界中,咖啡是唯一的主角。
告别流水线式的设计,创造更具体验感的“独家记忆”。除了咖啡本身,蓝瓶咖啡对门店的设计也非常用心。尽管蓝瓶咖啡的门店数量不多,全球只有大约100家,但每家门店都非常特别。蓝瓶咖啡不像其他连锁品牌那样进驻大型购物中心,而是选择在东京商业街背后的老诊所、旧金山的老厂房、韩国的红砖老屋等地开设门店。门店的设计与当地的人文风俗、审美偏好和建筑特点相结合,将大大的蓝色瓶子与环境完美融合。蓝瓶咖啡保留了自己的风格,为消费者带来了极大的新鲜感。
蓝瓶咖啡几乎不进行广告宣传,也不请明星代言。然而,细心观察就会发现,蓝瓶咖啡的每一个举动都是一种营销策略。从门店选址到内部设计,再到无数个无违和感的联名合作,都在消费者心中留下了独特的记忆和认知。再加上咖啡爱好者们的积极宣传和推崇,蓝瓶咖啡成为了人们心目中的“咖啡朝圣地”。
最后,尽管蓝瓶咖啡在海外市场蓬勃发展,但它进入中国市场后能否延续之前的辉煌尚未可知。一方面,中国的茶饮市场近年来发展迅速,品牌如喜茶和奈雪以其独特的品牌调性和门店设计在市场上取得了巨大成功。另一方面,比蓝瓶咖啡早几年进入中国市场的% Arabica已在多个知名城市开设了18家门店,抢占了“咖啡朝圣品牌”的标签。要在中国市场占据一席之地,蓝瓶咖啡将面临更多挑战。
免责声明:本内容来源于第三方作者授权、网友推荐或互联网整理,旨在为广大用户提供学习与参考之用。所有文本和图片版权归原创网站或作者本人所有,其观点并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有任何版权侵犯或转载不当之情况,请您通过400-62-96871或关注我们的公众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尽快进行相关处理与修改。感谢您的理解与支持!
请先 登录后发表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