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牌如何实现年轻化与接近年轻人
年轻人是国家未来的重要力量,他们不仅是社会的消费主力,也是人才的主要来源。根据最新的研究报告,Z世代(1995年至2009年出生)的总人口约为2.6亿,其中95后约为9940万,00后约为8312万。对于品牌来说,抓住年轻人就等于抓住了未来。然而,许多品牌感到年轻人离自己越来越远,这引发了许多焦虑。即使是茅台这样的国酒也表示年轻人不再喝茅台,这一现象可见一斑。然而,并不是所有品牌都需要年轻化并接近年轻消费者。年轻人不喝茅台的主要原因是他们买不起。如果茅台为了抢占年轻人市场而做出一系列品牌动作,很可能既无法接近年轻人,也会失去原有的品牌形象和用户群体。从品牌管理的角度,这也证明了对立统一的重要性,即以矛盾的角度看待管理是管理理论的核心。品牌不进行年轻化可能失去未来的消费主力,但品牌过度年轻化可能既得罪了原有的用户群体,又无法吸引年轻人。因此,我们必须以实事求是、辩证的态度看待和处理管理中的问题。
那么,哪些品牌需要进行年轻化并接近年轻人呢?我认为只有那些存在或包含娱乐需求、社交需求、自我实现需求等,并且与现有用户群体和年轻人形象没有太大冲突的品牌才适合进行品牌年轻化。例如快消品行业、餐饮行业、汽车行业和娱乐行业等。想要使品牌年轻化,从哪里开始呢?需求是起点和核心,肯定是从需求开始。那么当代年轻人的需求有什么特点呢?作为Z世代的一员,我认为Z世代的需求特点如下:
- 重视自我实现的需求:与80、70后等不同,Z世代的年轻人在相对小康的生活条件下成长。虽然生存并不是他们最大的担忧,但并不代表他们没有压力。每个年龄阶段、每个世代的人所面临的问题各不相同。当前年轻人主要面临就业、学习和成家等问题。在竞争日益激烈的社会环境中,年轻人对于自我实现和自我价值创造的需求尤为强烈。因此,在人事管理中,对年轻人的引导要远远大于管理,应该给予他们充分的尊重和能力的肯定,引导他们实现企业目标并创造价值。在品牌管理中,我们可以从两个方面入手。首先,在基本的产品质量之上,塑造品牌的轻奢形象。奢侈品销售的是身份的象征。为什么选择轻奢呢?很简单,过于奢侈的产品会让年轻人望而却步(可以,但没有必要)。轻奢之所以在年轻人中如此流行,是因为它满足了他们对自我实现需求的追求。如何做到呢?可以相应提高产品的感知价值和定价,增加产品中相对轻奢的成分比例,并展示出来。例如,水果蛋糕可以开发高端、高价值的品类;服装可以选择有名的布料发源地,并使用当地有名的人物进行认知嫁接和塑造。放心,只要是发源地,一定会存在有名的历史人物,或者可以用来表达身份的资源,因为文化就是这样形成的。
其次,发起与年轻消费者参与互动的品牌活动。一方面,让年轻消费者主动参与品牌产品、名称等方面的设计活动,好的建议可以采纳并给予奖励。另一方面,让消费者讲述与品牌相关的故事,进行用户生成内容(UCG)。通过塑造参与感,实现用户自我需求的满足。然而,如果年轻用户群体较少,但满足以上需求,怎么办呢?很简单,利用现有用户,从对立统一的角度出发,实现矛盾的调和。例如,宝马、奔驰等汽车品牌可以让现有用户鼓励和激励年轻人,并帮助他们总结成功经验,表达对年轻人的鼓励和期望。这样既可以取悦原有用户群体,满足他们的自我实现需求,又可以拉近品牌与年轻人的距离,一举两得。
在我还没完成这篇文章时,B站发布了一部名为《后浪》的新视频,完美地呈现了我所思考的内容。即使是B站这样拥有大量年轻用户的产品,也可以采取这样的做法,其他产品也是可行的。
- 重视社交需求:孤独常常围绕着年轻人,好像孤独是人生的常态。背后反映的是年轻人对社交的强烈需求。
答案、喜茶等品牌借用社交需求,让消费者能够自我表达。Z世代社交也有其特点,例如沙雕表情包和首字母缩写。品牌可以在与年轻人沟通时,融入这些特点。例如,可口可乐采取了许多年轻化的品牌策略,比如设计高瘦的易拉罐装,在瓶装上与年轻人互动,例如拉成蝴蝶结等。红牛参加各种极限运动活动,与年轻用户互动,进一步巩固品牌形象。餐饮行业可以模仿星巴克、喜茶等,设计社交化的第三空间,加强消费者之间的互动和品牌与消费者的互动。可以在店内设置交流互动的瀑布屏幕,让顾客进行投屏自我表达展示,并加强企业的数据收集和分析能力。以上都是满足消费者社交需求的可行方案。
当代年轻人受过良好的教育,拥有文化自信。他们的消费观念决定了他们的消费偏好。年轻人既舍得花钱,又讲究性价比,这听起来似乎矛盾,但在现实中却存在。年轻人在一些高频次的消费中,如快消品、餐饮、娱乐和旅游等方面,愿意花钱。而在一些耐用品中,他们既看重品质,也注重性价比。当然,不能一概而论,需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对品牌来说,存在两种市场细分的战略选择,可以满足尝鲜等需求的高利润市场,也可以选择薄利多销的市场渗透战略。具体的选择取决于用户群体、公司资源优势、市场竞争等因素。
产品是更新和激活品牌的关键,大约95%的品牌更新是从产品开始的。一般来说,品牌衰退的最大原因是产品衰退,就像诺基亚这个百年品牌一样。需求是看不见摸不着的,而产品是实实在在的基于需求设计出来的。产品与需求是紧密相连的,年轻化的品牌可以在产品形式上进行创新。年轻人喜欢的产品形式在外观和包装上最好能同时满足以下四点要求:外观好看、有趣、有互动,能展示价值。例如,同样是柠檬红茶口味的饮料,小茗同学比康师傅的冰红茶更受年轻人喜欢。在包装上,国内品牌鲜橙多比国外的Tropicana更能展示产品的价值。
以上是对年轻人不要品牌的问题的解决方案。
一、产品质量的重要性
在产品质量方面,我们不能有任何明显的缺陷或残缺。虽然有人说在市场竞争中,没有人能凭借质量取胜,但是如果产品的质量不能过关,肯定无法获得胜利。特别是对于年轻人来说,如果产品质量不好,他们的再次购买率将大大降低。
二、产品形象的建立
消费者购买一个品牌的产品不仅仅是为了购买产品本身,还包括对产品形象的认同与认可。在建立产品形象时,有两个方法可以采用。首先是设计产品的拟人化形象,这种形象最好具有强烈的识别性,能够代表产品所属的品类,并且符合年轻人的喜好。例如,海尔兄弟就成功地利用产品的拟人化形象,在1995年制作了《海尔兄弟》动画片,对全国的儿童产生了潜移默化的影响。其次是利用代言人来塑造产品形象,代言人的特点和形象应该是年轻化的,以便长期受到年轻人的喜爱。然而,我们必须意识到,在选择代言人时要谨慎,因为代言人的形象可能会突然受到公众的唾弃和谴责。当这种情况发生时,品牌应该果断地舍弃代言人,并进行道歉。
三、产品联名的重要性
近年来,跨界联名营销活动越来越受欢迎,这证明了它的可行性。在进行产品或品牌之间的联名时,有几点需要注意。首先,品牌形象之间的差距不能过大,更不能存在冲突。其次,联名活动应该将情怀与现有的认知和需求结合起来,实现年轻化的效果。例如,旺旺与潮牌服装的联名活动,穿着旺旺的衣服会让年轻人既感到旺盛又潮流,满足他们对未来和潮流态度的表达。
四、宣传移动互联网和第三媒体
随着手机的普及,传播媒体的渠道变得更加分散。过去,人们主要集中在电视机前观看中央电视台和地方台的节目,营销传播变得简单粗暴而高效。然而,如今的消费者注意力分散,尤其是年轻人更是如此。尽管手机是年轻人主要关注的媒体,但各种应用的出现导致流量被不同的平台分散,头部效应明显。此外,手机媒体与传统媒体不同,用户不仅可以 pass
B站是年轻人的最爱
B站是一个受到许多年轻人喜爱的App。作为B站的“老用户”,我认为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有以下几点:
-
无广告的视频开头:B站的视频没有烦人的广告,让用户能够直接观看内容,提供了更好的观看体验。
-
弹幕文化的起源地:B站是国内弹幕文化的发源地,弹幕使得观看视频成为一种独特的体验。用户可以通过弹幕表达自己的想法,这也形成了独特的社区文化。
-
大量高质量的原创内容:B站有许多高产且高质量的UP主,他们不仅能够创作优质内容,还可以帮助B站吸引更多的用户。B站从动漫起步,逐渐发展为一个融合了泛娱乐和学习成长的社区。
-
学习的好地方:年轻人对学习有很高的需求,他们可以在B站上学习各种知识,包括经济学、数学、英语、心理学、管理学、国学等。对于品牌来说,入驻B站是一个不错的选择。那么,如何入驻B站并避免得罪用户呢?下面我将从以下几点为你解答:
-
找UP主进行软广制作:B站上有很多领域的知名UP主,他们需要赚钱维持生活,大多数粉丝也不会反对UP主恰饭。比如在科技领域,当手机厂商发布新品后,我们可以看到各大知名UP主的视频中明显带有软广的痕迹。然而,与传统媒体不同,软广内容不应该只是一味夸奖产品,而是要真实地反映产品的优点和缺点。否则,这样的软广内容会受到用户的谴责。此外,B站花了8亿购买了英雄联盟中国地区未来三年的独家直播版权。英雄联盟是当代年轻人喜爱的游戏之一,拥有大量的年轻受众。自从奔驰入驻国内英雄联盟专业联赛(LPL)后,宝马也进入了国内LPL和欧洲LEC赛区,这一切都说明了B站的影响力。预计未来会有更多以英雄联盟为内容的UP主入驻B站,甚至会扩展到主机游戏和手游内容的UP主。对于与游戏相关的行业,如服装、饮料、电竞椅、游戏本等,可以选择与有潜力的UP主合作,这样既能推广产品,又能获得更多关注。
-
自身入驻B站,进行内容生产:在B站上,可以选择制作沙雕搞笑或趣味知识科普的视频。一个有趣的案例是,《钉钉本钉,在线求饶》的视频在B站上播放量飙升至全站第一,大大拉近了与年轻用户的距离。然而,与此同时,阿里巴巴的一个视频却惨遭唾弃。这说明当代年轻人,尤其是B站的用户,具有独立思考能力。这也解释了为什么市场营销变得越来越精细化和困难,因为年轻人不再只是接收和接受信息,而是会对信息提出质疑和思考。
贴吧和知乎也是年轻人的选择
贴吧是国内最大的中文社群之一,但与B站不同,年轻人在B站和贴吧上的目的不同。对于我来说,我在B站上是为了学习和娱乐,有人说看趣味科普视频学不到东西,只是为了娱乐,但我觉得我们看这类视频只是为了开心,顺便还能增长见识,何乐而不为呢?如果想要专门学习,我们会去看专门的学习视频。而贴吧由于各个吧模块的分裂,所以吸引了更多特定问题的年轻人。以养猫为例,有人想养猫,但不知道如何养,需要注意什么,该喂什么猫粮,这时候他们就会去养猫吧,里面有很多有价值的帖子和志同道合的人提供帮助,分享他们与猫的故事。如果想要推广猫粮,可以进入养猫吧,与知名UP主合作,因为贴吧的用户往往会听从UP主的意见。但是有一点需要注意,要打铁还需自身硬,如果猫粮的质量不好,再多的钱也无法与UP主合作,因为这样会破坏UP主的权威性和失去贴吧用户的信任。
知乎是一个人们在有问题时会去寻找答案的平台,但对于我来说,我更喜欢逛贴吧而不是知乎。我个人认为知乎存在以下问题:
因为知乎的模块过于宽泛,缺乏特定性和聚焦性,导致人们对其缺乏信任感。而且,知乎自身的问题也使得很多老用户离开,进一步加深了这种印象。相比之下,B站没有像贴吧那样具有特定模块,但为什么人们对其有较高的信任感呢?这是因为大多数B站用户具有良好的思考和筛选能力,并且由于互动弹幕的存在,这种不信任感得到了极大的降低。
在知乎上搜索特定问题后,答案列表的清晰度不如贴吧,互动度也不如B站。这种体验非常差,使用几次之后就不想再使用了。这是我个人认为知乎存在的一个很大的问题,亟需解决。因此,我不太建议在知乎上寻找KOL合作。
抖音是近两年最火的软件。自从抖音火了之后,各个品牌都开始要求自家的营销人员进行短视频的拍摄。作为行业内的从业人员,如果不懂抖音,可能会失去饭碗。对于品牌来说,如何在抖音上做好呢?离不开两点:有趣科普和互动。例如,餐饮行业可以向海底捞学习,引发“100种吃海底捞”的话题;服装品牌可以以穿衣搭配为话题切入;装修品牌可以以如何筛选和判断装修质量为切入点;音响品牌可以以声音对比为切入点;外设品牌可以将搞笑的神评论与键盘打字结合切入;水果品牌可以将产品故事融入亲情和家庭成长中;手机品牌可以进行奇葩的实验和玩法,如在极限环境下使用等。除了自己在抖音上制作内容之外,还可以寻找KOL进行恰饭视频的制作,主要形式可以是直播带货或者直接明示的品牌推荐。
总结来说,品牌的年轻化代表着从需求到产品、从形象到内核、从推广到互动的全面年轻化,不仅仅停留在表面。希望每个品牌都能成功实现年轻化,实现新的增长。
免责声明:本内容来源于第三方作者授权、网友推荐或互联网整理,旨在为广大用户提供学习与参考之用。所有文本和图片版权归原创网站或作者本人所有,其观点并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有任何版权侵犯或转载不当之情况,请您通过400-62-96871或关注我们的公众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尽快进行相关处理与修改。感谢您的理解与支持!
请先 登录后发表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