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格化品牌调性的重要性
人格化的品牌调性旨在吸引具有相同价值观的人群。最近,我公司在招新媒体文案时,一个面试者说了一句让我印象深刻的话:“我都不好意思跟别人说这是自己写的文章。”这句话的意思是,她们的老板经常逼她们写一些宣传公司产品、公司实力以及老板荣誉等内容的文章,但这些文章连作者自己都不愿意看。那么,连公司内部的人都不愿意看的文章,又怎么能让顾客认真阅读呢?
不仅仅是我们公司,很多企业的公众号都变成了对外发声的机器人,把所有的广告信息、老板发言和老板荣誉都塞给消费者。然而,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没人愿意接受这样的宣传。谁会愿意跟一个机器人对话和互动呢?
然而,事实上,并不是所有的文章都是为了消费者而写的,有些文章更多是为了展示企业实力给企业上游看的。比如医疗器械行业,他们的品牌宣传、官网和自媒体更多是为了企业上游的人看的。因此,我们不能一概而论地说所有企业都是这样的。
很多传统商业的重心都是放在促成某一次交易上的。比如,我有一个朋友卖马桶,他只需要不停地喊着“我们的马桶多么通畅,能杀菌”就行了。对他们来说,自媒体说不说人话其实无关紧要。
然而,最可怕的是一些老板整天指手画脚地要求写这样的、那样的内容,还要求写的文章有10万+的阅读量,还时不时地转发一些其他公众号的10万+文章。这种要求就好比要马儿跑得快,又要马儿不吃草。这些企业的公众号和微博注定只能默默无闻地存在,变成鸡肋,吃力不讨好。这对那些小编们来说是很可怜的,他们日日夜夜加班写一些自己都不好意思说自己写的文章。
在互联网时代,自媒体将品牌商从幕后拉到了台前,帮助品牌主和消费者进行了一对一的互动和交流。这样一来,企业和消费者能够联系在一起,产生更多关联和连接,同时也实现了跨界合作的可能性。比如,小米除了卖手机,还可以卖电饭煲、牙刷、行李箱等等。
用户的消费行为已经发生了改变。以前的消费行为可能是通过品类筛选,或者通过对比产品属性来做决策。但现在,只要我认可某个人、某个价值观、某种生活方式,我就会购买他们的商品。这种消费行为的改变背后是人们对机构品牌的不信任,对人格化品牌的追逐。在这个时代,所有的商品都应该有一个活生生的人格来为其背书。大家对人的兴趣要远远高于对物的兴趣,从物转移到人是将弱关系变为强关系,从理性沟通到感性沟通的过程。
在这个时代,品牌、产品和文案本身并没有生命,只有在赋予其人格之后,它们才能拥有生命和吸引力。甚至连最冰冷的家电都有海尔兄弟、董明珠这样的人来做人格背书。
今天,我们真正进入了“人格化品牌”的时代。说人话是为了讲故事,讲故事是为了形成品牌调性,形成品牌调性是为了吸引那些价值观相同的人。因此,品牌要有符合目标群体的性格、脾气和情感,像人一样来讲故事,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与用户互动。通过真实、自然、有感情的故事,让用户产生共鸣,打动用户。通过故事形成品牌的调性,吸引那些认同我们价值观的人。
然而,需要注意的是,我们不应将“人格化”变成“个人化”。小编不能过分地带入个人的感情色彩、性格特征、语言习惯和思想。如果这样下去,粉丝可能会成为小编的粉丝,一旦小编离职,可能会带走这批粉丝。因此,最终还是要回归到品牌的原点,明确要传递给目标消费者的文化和价值观。通过人格化让消费者感知到品牌的温度和价值感,而不仅仅是满足某种功能上的需求。
免责声明:本内容来源于第三方作者授权、网友推荐或互联网整理,旨在为广大用户提供学习与参考之用。所有文本和图片版权归原创网站或作者本人所有,其观点并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有任何版权侵犯或转载不当之情况,请您通过400-62-96871或关注我们的公众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尽快进行相关处理与修改。感谢您的理解与支持!
请先 登录后发表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