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绪化内容运营的实践方法
内容的本质是情感的共鸣和情绪的平衡。最近,我们读到了《奇葩说》的创始人牟頔撰写的一篇文章《内容公司的死亡清单》。文章提到了一个观点——内容的本质是情感的共鸣和情绪的共振。我们认为情感共鸣很好,因为它能让用户感觉到被理解,从而加深品牌和用户之间的情感联系。但是情绪共振并不总是美好的,因为共振会显著加强情绪,而有些情绪(比如恐惧、悲伤)我们并不想加强。有一则故事是这样的,一个悲伤过度的人找到一个同样悲伤的人聊天,结果越聊越悲伤,最后两人一起自杀。这就是情绪共振导致的极端后果。相对情感而言,情绪是一种比较短的状态,随外部刺激变化而变化。比如看段子的时候,你会感到快乐,看恐怖片的时候,你会感到恐惧,但看完后一段时间,这些情绪都会比较快地消失。所以,相对而言,情绪比情感更容易被唤起,也更容易消逝。品牌进行内容运营时,在时长较短的广告内容中,融入情绪是更好的选择,在时长不受限制的自媒体内容中,可以更多地融入情感。既然追求情绪的共振不妥,那么,应该如何为内容添加情绪呢?
为什么你的内容要有情绪?
情绪能吸引注意力。几乎所有的情绪刺激都能把注意力吸引过去,至少能暂时地吸引过去。科学家做过这样一个实验,在屏幕中显示一对数字,中间用词组隔开,比如:5 表格 8。被试者需要忽略中间的词组,在最短的时间内判断数字的奇偶性,并按下相应按钮(当 2 个数字都是偶数或奇数的时候,对应一个按钮;当 2 个数字为 1 奇 1 偶的时候,对应另一个按钮)。实验的结果显示,当数字中间的词组是情绪词时,比如,杀害,被试者很难将其忽略,表现出来的结果就是,按钮反应时间明显延长。所以,许多媒体人为了吸引更多注意,往往会在标题中添加“可怕”、“震惊”、“气愤”等情绪化词语。同样的道理也适用于情绪性的图片、影片等,比如,定位农村教育的公益组织“希望工程”,就选用了一位充满求学渴望的女孩作为形象代言人,她眼神里流露出的对求学的渴望,感动了很多人,使得更多人关注并参与“希望工程”项目。
情绪能加强记忆。情绪的另一个显著效应就是会加强记忆。甚至记忆的内容本身不是情绪性的,但是只要是发生在强烈的情绪条件下,强烈的情绪就会加强记忆。这就是为什么我们会忘记童年的大部分事情,但对于非常兴奋(例如,考试得第1)、紧张(例如,第1次和异性表白)、悲痛(例如,亲人去世)或恐惧(例如,被父母、老师打骂)的时刻,却总是记忆犹新。
情绪能诱发行为。情绪是社交分享的一个巨大驱动力,无论是人们感受到愉悦,还是感受到恐惧和怀疑的时候,都会进行分享。情绪类广告也能有效促进人们对品牌产品的购买。IPA databank 对 1400 个成功的广告案例进行的研究表明,纯感性类的广告的有效性(31%),比纯理性类广告的有效性(16%)高出近一倍,同时略好于比两者结合的广告的有效性(26%)。
你的内容应该融入什么样的情绪?
心理学家罗伯特·普拉奇克(Robert Plutchik)在 1980 年创造了一种情绪分类方法“情感之轮”,提出了 8 个主要的两极情绪:快乐(joy)与悲伤(sadness);气愤(anger)与恐惧(fear);信任(trust)与厌恶(disgust);惊奇(surprise)与预期(anticipation)。
情感化设计:颜色代表不同情绪,愉快程度和唤醒程度是情绪的两个维度
情感化设计是一种通过颜色来表达情绪的设计方式。在情感之轮中,每种颜色代表一类情绪,颜色越深,情绪越强。通过不同颜色之间的相对比较,可以得到不同情绪之间的相对大小。除了基本的情绪分类,情感之轮还展示了不同的情绪是如何融合并创造新的情感。例如,“害怕”和“信任”融合,产生了“顺从”;“快乐”和“信任”融合,产生了“爱”。这种设计方法不仅可以用于视觉设计,还可以用于情感营销等方面。
情绪可以分为积极情绪和消极情绪两类。积极情绪包括快乐和信任等,而消极情绪包括悲伤、气愤、恐惧、厌恶等。所有情绪都是功能性的,没有好坏之分,只有正负之分。快乐和信任的作用很明显,能让我们的身心更健康,人际关系更和谐。而恐惧、气愤等消极情绪也有特定的作用,比如,对疾病的恐惧促使我们积极锻炼,获得健康,对敌人的气愤促使我们变得强大,得以保护自己和家人。
然而,不管是哪种情绪,都不能太过极端。最舒适的状态是各种情绪达到正负平衡状态,类似于道家所提倡的“阴阳平衡”。但大部分情况下,因为外界的种种干扰,人们的情绪是不平衡的。因此,人们消费各种内容的核心目的就是为了让自己的情绪重新平衡。即使是阅读纯干货内容,大部分人也只是为了平衡自己的焦虑情绪,而不是出于真正的兴趣。如果干货内容不能在短期内平衡这种焦虑,就会很快被舍弃。因此,想要知道用户需要什么情绪的内容,就要先了解他们当下的情绪状态,然后,创造对立情绪的内容。
现代社会生活压力大,忧虑、烦恼等消极情绪比较重,所以,快乐、信任等积极内容逐渐成为主流消费内容。可以看到,在热门的节目、电影、广告等中,大量使用快乐为主旋律的元素,例如笑容等。电影票房排名前20的电影中,有6部是纯喜剧电影,其余13部电影也大量融入了喜剧元素。然而,人们对奇异情绪的内容也有较大需求。例如,在科技落后的时代,人类对很多自然现象无法理解,对很多现象感到“惊奇”,为了平衡这种情绪,创造了迷信、神话等内容,使得这些现象合理化,提高“预期”情绪。
当今社会,新闻报道往往以负面消息为主,这与人们获取信息的方式有关。人们获取信息有两种方式,主动和被动。对于新闻信息,用户通常是被动获取,根据平台推荐查看标题,决定是否进一步了解。在这种情况下,恐惧是最容易吸引人的情绪,因为恐惧与人类最基本的生存需求相关,是人类最先注意到的情绪。因此,媒体会刻意报道更多负面新闻,如战争、谋杀、盗窃、贪婪、自杀、暴力和强奸等,以吸引更多的关注。然而,搜索主动被用户发现的内容,更多是“解决办法”这类能帮助用户摆脱恐惧的内容。在消费内容时,人们也会偶尔消费毒鸡汤、丧文化、厌恶等情绪的内容,这些情绪引起关注的主要原因是“惊奇”,因为偶尔看点不一样的内容,会让人感到惊奇。但是,添加消极情绪的内容必须慎重,因为一不小心就可能引发用户的“情绪共振”,导致不愉快的结果。
唤醒度越高的情绪越能诱发行为。 理论上来说,每种情绪,只要强度足够,都可以诱发行为。好的内容应该具有较高的唤醒度,从而诱发用户点赞、评论、转发、推荐、购买等一系列行为。如何强化内容中的情绪呢?除了善用情绪化词语外,还可以多使用重复和视觉化两种手段。重复是强化情绪的最佳手段,不管是何种情绪的内容,经过重复后,都能明显加强情绪效果。当然,这种重复包括同样内容的重复,但更多地是指同种情绪内容的重复。比如,过多接收暴力、犯罪等负面内容的人,会更容易相信我们生活在一个天生邪恶和卑鄙的世界,从而积累更多的恐惧情绪。改善这种症状的方法是多看积极、有趣的内容。
许多知名公众号,如咪蒙、视觉志等,采用了重复的写作手法,即由多个同类型小故事组合成大量推文。这种写作手法能够刺激读者的情感,引发共鸣,从而在朋友圈引起广泛关注。广告中也广泛应用了这种手法,广告商将多个同类型片段融入广告中,并在多个渠道重复播放,以此强化情感共鸣。例如,可口可乐在其最新营销活动“Taste the Feeling”中,为了强化欢乐的情绪,在全球各地抓拍了 150 多张人们畅饮可口可乐的画面。图片比文字更加形象、生动、有感染力,因此,在文字内容中适当添加图片能够有效加强情感共鸣。如果使用gif动图或视频的话,效果会更好。总之,内容的本质在于情感共鸣和情绪的平衡。
免责声明:本内容来源于第三方作者授权、网友推荐或互联网整理,旨在为广大用户提供学习与参考之用。所有文本和图片版权归原创网站或作者本人所有,其观点并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有任何版权侵犯或转载不当之情况,请您通过400-62-96871或关注我们的公众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尽快进行相关处理与修改。感谢您的理解与支持!
请先 登录后发表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