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量破局的入口
革命总是从旧的母体中产生变化。我们预测未来并描述当前正在发生的事情,认为这是革命的原因,因为我们一直期待的条件已经准备就绪:全天在线、全民在线。在这种条件下,过去用来区分流量和流量阶段的"线"这一标签开始被不断冲破,线下和线上之间的界限变得模糊起来。通过赋能线下流量,使其具备了与线上流量相同的优势,也就是说,线下流量可以回流到线上,这就打破了"线"的限制。作为这种变化的参与者,我们需要以全新的角度和方法来理解和思考流量的新业态:融合。
赋能的实现主要来自于技术进步带来的推动,其中最核心的两个方面是智能移动终端设备和移动互联网络的普及。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移动POS等可移动在线数据处理设备的快速普及,特别是商用普及,使得商业线下模式在赋能上实现了闭环。另一方面,移动互联网络的普及,包括WIFI网络的广泛覆盖和运营商移动网络资费的下降,以及相关企业提供的各种商业解决方案,构成了一个可持续的循环系统。在这些解决方案中,二维码是一个不可忽视的技术解决方案,它以极低的成本解决了线上和线下的跨越和交互问题,实现了赋能。
要弄清线上和线下的区别,首先需要确认的概念是"线"。对于没有经历过有线网络,只使用无线网络的人们来说,对于"线"这个概念可能并不清楚。在有了可以通过网线连接到互联网的固定电脑之后,现实世界在网络上有了一个备份。换言之,在现实世界之外,存在着一个由虚构身份的人搭建的另一个世界。在过去,线定义了线上和线下的概念。线上流量来自于在线网络,而线下流量则来自于口碑营销和与网络无关的渠道。然而,随着移动网络通信资费的降低和WIFI覆盖范围的扩大,“线下”的概念在这个场景下变得模糊不清。线上和线下的流量完成了一个重要的过程,即融合。举几个生活中常见的例子:在工作中结识合作伙伴、参加聚会、在饭局、酒局、牌局上结识新朋友,或者在路上、车上遇见心仪的人,在分别之前,我们会交换问题并添加好友。这个新朋友是线上还是线下?企鹅家和蚂蚁家通过各种渠道推广二维码付款,我们也越来越习惯使用手机付款,移动支付不仅限于网络,也在便利店、小吃摊等地方广泛使用。微信支付和支付宝扫码付款的同时,企鹅家和蚂蚁家还提供了公众号和服务窗口服务。我们习惯扫描餐桌上的二维码点餐、支付和享受折扣,同时也关注商户的公众号和服务窗口。商户可以通过公众号和服务窗口向客户推送各种信息,实现二次营销。对于商户来说,这些流量是线上还是线下?
最后,线上和线下的界限变得越来越不明显。原先用来区分线上和线下的"线"不再存在,移动网络通信资费越来越便宜,WIFI覆盖范围越来越广。在线和线下的流量实现了融合。
融合流量运营的趋势正在不断发展,尽管它并不是全新的业态。对于零售业来说,将线上和线下的流量融合运营已经成为一种探索模式。这种探索既是实验性的,也是对线上流量运营模式的改进。电梯广告是融合流量运营的典型代表。分众传媒是一家成功上市的广告公司,阿里巴巴也入股了该公司。分众传媒的财务数据显示,毛利率高达70%,净利润率高达40%,净资产收益率同样高达70%。电梯广告是分众传媒的主要业务板块之一,其营收占全部收入的近八成,毛利率为75%。分众传媒之所以成功,是因为它提供了融合流量运营的解决方案,满足了流量需求方的需求。电梯广告在饿了么和神州租车的成功案例中起到了重要作用。线下的广告成本相对较低,但效果并不一定差。融合流量运营的关键是用线上的方式、策略和要求来运营线下的流量。融合运营的意义在于消除线上和线下之间的区隔,统一线上流量和线下流量的运营。流量应该回归到人流的概念,流量只是人的一种映射,代表了我们的客户和目标用户。融合的方式是用新的角度、新的思维去链接之前未被运营的线下客户。融合流量运营并不是简单地将线上方法照搬到线下,因为线下流量运营有其独特性。线下流量运营的方法在流量概念出现之前就已经存在,例如街头传单、广告招贴投放和异业合作交叉营销。线下流量运营的目的是获客,解决客户识别的问题。融合流量运营通过移动互联技术实现了线下流量的识别,而且并不需要高成本。通过线下获取用户的同时,在线上系统中构建对应的客户身份,实现客户线下发现和线上识别和跟踪,这就是融合流量运营的主要价值所在。整体融合之后,已经非常成熟的线上流量运营的方法论就可以充分发挥效果。
后记
目前对于线下流量的运营,需求最多的主要集中在零售商业,也就是新零售。所谓新零售,是指借助融合流量运营的理念,将线上和线下统一起来。因此,SaaS形式的新零售解决方案实际上只是一套基于以上理念的CRM系统,提供会员管理、运营和数据分析等功能,没有带来革命性的方法。它所运用的仍然是线上流量的运营方法、策略,以及理论和工具的结合。
免责声明:本内容来源于第三方作者授权、网友推荐或互联网整理,旨在为广大用户提供学习与参考之用。所有文本和图片版权归原创网站或作者本人所有,其观点并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有任何版权侵犯或转载不当之情况,请您通过400-62-96871或关注我们的公众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尽快进行相关处理与修改。感谢您的理解与支持!
请先 登录后发表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