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推的重生之路
地推是什么?让我用更加严谨和正式的语言来解释给大学毕业生听。最近我看到一篇关于地推的报道,说望京SOHO有一条“扫码一条街”,大约100米长,分散布置了近30个地推点。这让我回忆起了我自己在地推领域奋斗的日子。作为一名地推人员,我们在移动互联网浪潮中不断努力。可能是因为各种O2O项目、零售业、游戏娱乐业等的兴起,地推成为了我们首选的推广方式,摆脱了电视广告成本不断攀升和网络广告用户疲劳的困境。但是,在一番补贴、扫码和优惠券的竞争之后,在地推平台如地推吧和开拓者崭露头角之时,地推的领军者大众点评和美团也面临着困境。作为地推的失败者,我想要写下那段痛苦的经历。
地推的困境在哪里?我曾是一个餐饮O2O项目在深圳地区的负责人,团队共有29人,其中8人是专职地推人员,还有11家分公司总计100多人,还有一些兼职人员。我们推广的是一款类似于微信微生活和淘点点的APP,但经过了8个月的沉浮后,公司最终转型失败。当时我们的地推对象是商户和用户。商户是中小餐饮店,我们邀请他们加入我们的APP,帮助他们提升业务。而用户则是商圈内以餐饮店为中心的消费人群。从结果来看,我们一开始就选错了路,成为了同行们嘲笑的对象。现在回过头来反思,我们把这一切当作了一次教训。
首先是成本问题,我们清楚地知道地推是一项人力密集、物力密集的工作,但在成本控制上我们掉进了坑里。首先是人力成本,在2013年项目刚开始的时候,我们的团队都是从事网络运营的,对地推毫无经验。为了填补团队的短板,公司进行了大规模的换血,短短一个月内,深圳团队新招了6名专职地推人员,我也从高级运营经理变成了推广组组长。原本的网络运营团队要么调岗,要么选择了离职,同时,北京总部也从美团挖来了一位总监,负责管理11家分公司的运营工作。这导致了人力结构的巨大调整,招聘成本增加,地推人员的固定工资、车费、奖金和提成等也成为了新的支出,同时也打破了原有的薪资结构,引起了老员工的不满。然而,事后证明,这些新招的地推人员高薪并没有带来高绩效,反而成为了团队的包袱。其次是物力成本,除了奖品、现场宣传物料和场地租用费用,我们还需要与商家合作推广的优惠折扣等物资成本。地推活动制作的横幅广告、易拉宝和宣传单页基本上都是一次性使用的,在特定活动结束后,即使有剩余也无法回收。当时为了吸引人流并促进关联消费,我们极力说服商家将原价98元的鱼头做成1元的特价,结果导致到店的人只会点1元特价菜,而不再点其他正常菜品。虽然店面的人流量增加了,但服务成本和补贴成本也大幅提高,很多店面只玩了一周就不再理睬我们了。此外,公关费用也是一个巨大的隐形成本,当时为了解决场地问题,我们不断向公司申请费用进行各种打点。与各种政府部门的沟通协调也是一场斗志斗勇又斗钱的游戏,最终第三个月财务部门不再接受此类费用的审批,我们的地推活动变得更加艰难。后来我们开始联系了地推吧,利用他们对地推的熟悉承接了一部分业务,成本有所降低,可惜为时已晚。
其次是执行问题,我们的团队在执行方面也遇到了问题。主要包括执行力度、执行方略和执行工具。执行力度简单来说就是对任务的意愿、完成任务的能力和完成任务的程度等。由于我们的团队成立时间不长,个别成员缺乏目标感,利用地推活动外派到各地的机会,把地推活动当作度假的机会,下班时间就不再关注活动,而是把宣传单页扔进垃圾桶,然后返回公司打卡。其他听话的团队成员也开始效仿。另外,那个时候淘点点非常活跃,推出了吃货节活动,微生活也在商圈内连锁覆盖。面对他们的竞争压力,我们只能通过补贴来促使用户下单,但他们很快也开始补贴。而且其他竞争对手也开始模仿我们,与地推平台如地推吧建立联系。于是,我们内部出现了是否坚持原有政策不变还是跟进竞争对手的分歧。一部分商家开始支持我们继续补贴,但随后他们发现效果不好开始埋怨我们,甚至有些商家终止了合作。这无疑证明了地推对团队的两个关键能力的考验:一是线上和线下整合能力,二是线下管理的协调能力。然而,我们在这方面翻了船。此外,还有执行工具的问题,当时我们没有开发统一独立的数据模型和销售系统,每个商家都使用自己的系统,导致数据不畅,我们统计的数据与他们统计的数据相差很大,也影响了整个地推的效率。
最后是贪大求全的问题,我们总部给分公司下达各种命令,本意是为了设立目标,但结果是执行团队一头雾水,没有重点。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考核目标没有重点,总部给分公司提出了各种关键绩效指标,如下载量、覆盖率、宣传单页派发数、销售额、客单价、留存率等等,导致部分分公司不知道应该做什么,步调难以统一。
目标用户范围广泛,包括各个年龄段的人群。然而,这一策略导致了一些问题,比如吸引了一些不符合目标用户群体的用户,在领取礼品后就卸载了应用,导致用户数据出现断裂。另外,地推传播策略也没有明确的重点,使用了多种宣传方式,但现场用户并不知道如何选择,甚至出现了宣传物流印错或漏印的情况。此外,对新老客户的补贴也存在失衡的情况,而准备不足导致了其他分公司出现了各种问题。总之,每个分公司都遇到了各自的困难。
在这个没有硝烟的战场上,许多中小平台和我们一样都失败了,团队解散,只剩下掌舵者们的长叹。如果现在我需要给仍在坚持地推的朋友一些建议,我会说...
履行7R原则,找到关键点
所谓7R原则是指在恰当的时间、恰当的地点,以恰当的价格,给予恰当数量、恰当质量的恰当礼品给恰当的用户。特别是以下四点:
-
选择合适的时间:根据产品类别的不同,地推的时间应有所区别。比如,在推广生活类商品时,午休时段、晚高峰和周末是效果不错的时段。对于游戏类产品,下班时间比上班时间更有效。而对于餐饮类项目,就餐时间是高峰期等等。
-
找准位置:地推必须找准目标用户群体聚集的地方,盲目地广撒网往往得不到好的效果。比如,去停车场找需要打车的人;去夜市中的路边摊,找高端商务人士;去有食堂的集团公司发放外卖菜单等等。地推应该去目标客户所在的地方,甚至需要全面了解每个地区或物业管理社区的特点和难点,包括开发商、物业公司、业主等方面的情况。
-
选择合适的礼品:地推的礼品选择应与推介产品形成紧密联系,在同一消费场景下使用引起注意。例如,对于小排档外卖,送扇子比送毛巾更合适;对于推广网游,送鼠标垫更受欢迎;超市门口免费的环保购物袋永远畅销。礼品需要与地推的推介产品形成强关联。
-
找准目标对象:关注目标用户,注意他们的习惯,只有深入了解目标对象,才能取得胜利。例如,如果地推的对象是烧烤商户,就需要了解烧烤的平均毛利是多少,旺季和淡季分别在什么时候,哪些菜品利润高且受欢迎,是打折还是送几瓶饮料更好等等。同样,了解用户的差异性才有可能攻心。
如果团队对地推比较陌生,选择一个成熟的地推平台会让你少走弯路。对于地推平台的选择,有几个参考标准:1. 是否对各类渠道非常熟悉,如社区、高校、娱乐场所、商圈等。2. 是否与一些知名合作伙伴合作过,如华夏租车、顺手付、借贷宝、爱学贷等,或与滴滴、美团等大公司有过合作关系。3. 是否有标准化的流程和成熟的地推团队执行。4. 是否有足够的资金储备和较大规模的地域覆盖能力。行业内有许多地推公司,如地推吧、趣地推、帝推、开拓者等都相对成熟可靠。
成本领先,步步领先
除了确定方向,成本控制也决定了地推的成败。因为地推只是一种推广方式,利润仍然是销售额减去成本的商业本质。以下是一些成本控制的方法:
-
控制补贴成本:如果补贴与公司的长期规划和战略背道而驰,那么地推就没有太大意义。即使通过高额补贴抢夺了用户,那些贪图便宜的用户也不是优质用户。一旦补贴减少,他们可能会跑到另一家去,反而会增加内耗,导致推广压力增大,供应链矛盾加剧,对手们挑衅补贴漏洞等等。
-
利用人力资源:要善于利用廉价的劳动力,比如兼职生、大中院校的实习生等,他们的价格相对便宜。此外,可以借用商家的人力资源,比如餐饮O2O平台可以借用餐馆的服务人员进行推广,而不用支付额外费用。此外,团结老客户,实现老带新,通过搭建用户群,鼓励老用户带新用户参加体验活动,相互推荐等等。当然,也可以直接将地推任务交给第三方平台如地推吧等,以有效控制成本。
差异化与事件营销
在碎片化的当前,地推对装机量的贡献越来越小。因此,地推逐渐转变为吸引人群主动咨询信息的方式,而不再是主动向用户推荐信息。以北京街头半裸“斯巴达勇士”被抓事件为例,虽然不是一个值得称道的事件,但它给地推提供了新的思路。地推不仅仅是为了接触用户,更重要的是传播和吸引用户的注意力。通过地推活动创造话题,扩大影响力,吸引大量用户自发关注,并从中筛选出精准用户。这也是地推回归到传播本质的体现。
最后,我想提醒大家,地推并不是万能钥匙。只有那些需要大量客户的长尾行业才能从中获得有效结果。例如,餐饮业单个商户的销售额相对较小,需要一个个去沟通,因此需要一个规模较大的地推团队才能覆盖整个市场。此外,营销推广的成功是多方面合力的结果,需要天时地利人和。因此,地推作为线下活动需要线上传播的支持,并且只有真正了解用户的人才能赢得用户的青睐。
免责声明:本内容来源于第三方作者授权、网友推荐或互联网整理,旨在为广大用户提供学习与参考之用。所有文本和图片版权归原创网站或作者本人所有,其观点并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有任何版权侵犯或转载不当之情况,请您通过400-62-96871或关注我们的公众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尽快进行相关处理与修改。感谢您的理解与支持!
请先 登录后发表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