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破圈操作的雷区与注意事项
没有人是孤立的,每个人都能够找到与自己相似的人或群体。如今,网络已经成为我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人们可以从网络中自发地聚集在一起,形成拥有相同兴趣和价值观的群体,我们称之为“圈层”。圈层文化是互联网时代的产物,它在互联网的土壤中得以茁壮成长。现在,每个人可能都属于多个圈子,这些圈子在逻辑上有时会有重叠。对于企业来说,利用这些重叠的属性可以实现“破圈”传播。然而,圈层之间的壁垒也是不容忽视的。对于企业来说,实现“破圈”传播成为了重要的战略规划,因为群众意见的多样性和圈层收益的上限使得企业不得不关注破圈操作。
企业想要打破圈层壁垒,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在破圈的过程中稍有不慎,可能会破坏自身原有的圈层属性。接下来,我将给大家分享一下企业进行受众破圈时应避免的雷区。
企业破圈操作的雷区解析
在展开破圈操作时,流量越多越好的概念已经不那么正确了。有时候,毒性流量对某些主体可能产生破坏性。比如去年,知乎就陷入了困境。因此,在进行破圈操作时,企业有必要避免以下一些雷区。
1. 概念认知
品牌破圈不是企业传播的基本操作,而是一种神奇的操作。在很多企业负责人眼中,破圈成为了判定公关人或策划人能力的关键指标。企业遇到危机时,作为公关人应该能够转危为机,否则就不能称为合格的公关人。企业负责人认为只要策划一两场引人注目的创意活动,品牌影响力就能够瞬间提升。对于这种想法,我只想说“醒醒吧”。同时,我也想提醒那些让老板产生这种想法的业内专家,要控制一下自己的灵感,回归现实。品牌破圈不是企业传播的基本操作,而是一种神奇的操作。只有掌握了这个基本概念,企业才能在后续的操作中稳步靠近目标。
2. 品牌定位
破圈操作本质上是反本能的操作。每个品牌在创立之初就明确了自己的市场和目标人群。如果将破圈操作与品牌定位进行对比,我们会发现其中存在逻辑冲突。因此,在进行受众破圈操作时,企业需要小心谨慎,因为翻车的概率比爆款的概率要低,除非两个或多个圈层间的属性没有冲突。
3. 不可复制黏贴
企业制定破圈方案时可以借鉴市场上的经典案例,但不能简单地复制黏贴。重复性的内容会让受众产生麻木情绪,相应的效果也会大打折扣。除非相似内容在相隔较长时间且不改变内核的前提下,才有机会实现相同效果。同时,市场环境的变化也需要考虑。每个时代都有其特点,市场环境也是如此。群众意见会随着市场环境的变化而发生颠覆性的改变。因此,企业打动受众的内容也需要做出相应的调整。最后,千万不要轻易相信群众的意见。群众这个群体除了破坏之外,几乎不会产生其他作用。群众的意见会随时发生改变。在我们现在的市场环境中,群众的意见瞬间发生变化的案例不胜枚举。因此,企业在制定破圈方案时要保持清醒的头脑。
破圈翻车案例大盘点
在了解企业“破圈”方案的概念和环境后,我们来看一下,如果企业遇到了这些问题,会有什么后果!
注意力全在“蹭流量”上,品牌关联“零输出”
企业想要让自己的品牌实现“破圈”,首先需要提高品牌的知名度。蹭热度和蹭流量是常用的方法,但是蹭热度是有风险的,如果没有与品牌相关的热点,很容易让网友对品牌产生负面评价。因此,企业在蹭流量时需要选择与品牌属性相匹配的热点。同时,在蹭的过程中,要自然地展示品牌的特点,并且要注意热点与品牌之间的关联要自然,不要显得刻意。最好的方式是企业在蹭热点时,通过优质的内容来弱化自己蹭流量的目的。
品牌口碑受损或者说自我“圈层”受损
口碑受损的案例中,肖战粉丝的投诉事件是最明显的例子。在这之前,有一个现象是非常熟悉的,就是不论电视剧与肖战是否有关,剧集弹幕上总能看到肖战粉丝的留言。虽然这种做法让肖战成功“破圈”,但却损害了肖战在一般网友中的形象。此外,在投诉事件爆发后,肖战代言的品牌也遭受了强烈的市场反噬,造成了较大的损失。破圈是好事,但如果企业盲目操作,很容易让品牌受到损害,甚至可能伤害原有的圈层。
“破圈”操作太猛造成场面失控
去年,知乎频频出现问题。负面评论数量激增,而知乎团队的危机公关处理显得相当幼稚。在华为遭美封禁时期,知乎上的一位网友发布了一个没有根据的言论,声称联想与华为停止合作,引起了广大网友的围观。然而最后证明这个言论是空穴来风,联想从未下达过这样的政策。但是这位网友只需道歉并删除言论即可,而另一位因为不当言论直接被封号。这种管理上的缺陷给知乎带来了很大的麻烦。这种情况的产生主要原因之一是知乎近年来的“破圈”势头过猛,导致原有的正向标签被弱化,而回答内容质量参差不齐。用户属性多样化,内容质量层次不齐,导致场面失控。这是知乎2019年面临的主要问题。对于公关之家来说,我们的受众圈层很小。对于非圈内人士来说,我们的内容可能显得枯燥无味,甚至被视为“不知所谓”。但我们依然坚持,通过持续的内容输出,巩固自己的行业地位,扩大我们在圈内的影响力,让公关行业为大众所熟知。为了实现这个目标,我们只有不断地进行实践,撰写优质的文章,让更多的圈内人士认可我们。
免责声明:本内容来源于第三方作者授权、网友推荐或互联网整理,旨在为广大用户提供学习与参考之用。所有文本和图片版权归原创网站或作者本人所有,其观点并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有任何版权侵犯或转载不当之情况,请您通过400-62-96871或关注我们的公众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尽快进行相关处理与修改。感谢您的理解与支持!
请先 登录后发表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