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媒体平台内容分配特点分析
早前我在“威尔逊公式”——知乎最大的秘密中提到过,自媒体人并不是为了取悦用户,而是与平台进行斗争。现在我们来分析一下常见的自媒体平台,它们在内容分配上的特点。
微博作为最早的内容平台之一,采用了传统的内容分配策略,借鉴了早期互联网产品如门户和论坛的设计。例如,微博早期就具备了转发附带评论的功能,这大大降低了内容创作的门槛,提升了原创内容的流通性。微博还利用名人和明星的人气来吸引用户增长,运营思路注重头部用户的分配。然而,这种方式对于新用户和新创作者的帮助有限,导致微博的内容创作趋向中心化,明星和MCN机构占据了用户时间线的主体。微博逐渐向媒体化方向发展,为那些在社会上有影响力的人提供了新的发声渠道,比以往更高效。但同时,这也限制了创作的边界,普通用户很难在微博上获得反馈,缺乏反馈机制的系统很难实现持续性的自我强化。
微信于2011年问世,最初是基于通信系统设计的,后来发展成为国民级的移动即时通信产品。微信通过添加朋友圈和公众号两个功能,构建了社交媒体平台。朋友圈强调好友之间的内容分享,用户只能通过手机发布内容,并鼓励图片创作,互动设计简单。公众号限制每天只能发布一条内容,内容创作需要在PC端完成,分发限制在社交关系和主动订阅之上。这种设计哲学旨在形成利于多样性涌现的结构,让平台下放权力给普通用户。在微信强大的社交关系链的助力下,一些具有个人特色和内容品质的创作者涌现出来。微信坚持将服务号和订阅号区分对待,并在功能上严格限制,避免个人通信、媒体传播和商业服务混在一起。然而,越来越多的订阅号走向专业内容创作的趋势。同时,商业机构进入微信的社交图谱,使流量货币化成为可能。这种模式解决了PGC的收入问题,微信自媒体投放模式迅速发展起来。微信仍限制了流量货币化的影响,不让其成为主导机制。
今日头条以算法推荐为核心,建立了头条号平台,将数据和流量作为内容创作的指导。所有的内容以统一的方式展现在无限刷新的信息流上,根据受众的喜好进行推送。这种模式带来了一定程度的个性化,但也面临问题:算法所依赖的数据是基于历史积累的,而人类对内容的兴趣充满了意外和不确定性。机器难以预知人类发现更大世界的冲动,这种需求无法被直接满足。算法推荐带来的反作用是“自媒体村”的出现,大量批量生产套路化内容,用数据指标衡量产出,将内容创作变成了计件工资。这种生产关系最终会被机器写作完全替代。头条系的内容逻辑在短视频时代也延续下来,像西瓜视频、火山和抖音都强调算法和数据驱动的内容分发。
西瓜和火山的机遇与挑战
西瓜和火山这两个平台,虽然投入了大量资金,但却未能成为亿级日活跃用户的超级平台。相比之下,抖音凭借突破性的创作工具和全新的短视频创作逻辑取得了成功,吸引了大批新的创作者。抖音借鉴了YouTube上流行的音乐和舞蹈类视频,结合强大的人工智能技术,提供了易用的滤镜和剪辑工具,让用户能在30秒内创作出炫目的视频内容。抖音通过推出“挑战”活动和竞赛机制,不断寻找有才华和颜值的创作者,结合运营策略不断创新,迅速成为短视频内容平台的现象级存在。与其他平台不同的是,抖音将一个内容占满整个首页,不给用户选择的机会,这体现了对自身算法和内容的自信,也使得用户能够在短时间内集中注意力。此外,抖音的创作者更加重视将社交资本转化为财务资本的能力。平台也意识到这一点,在算法中注重流量和变现效率的因素,而非个人垄断和社交资本的长期积累。然而,算法具有局限性,需要大量历史数据来预测未来,这也导致对新手的一定歧视。
快手的特点和优势
快手与抖音是竞争对手,它一直强调“普惠”,致力于让每个人的生活都能被看见。这种平台理念带来了更大规模的创作涌现。快手平台的日视频创作量早就达到了千万级别,而且创作风格独具一格,因此也出现了一些被诟病的问题。面对巨大的增长和竞争压力,快手仍然保持了对平等创作的追求。尽管从外部看,这种差异并不大,但如果你回忆起来,你会发现快手和抖音的创作者中,是谁给你留下更深刻的个人印象。快手上经常出现一些意外的创作,给人带来更多信息量,而抖音则会在一段时间内推送大量同一主题的视频,虽然能带来短暂的刺激,但难以建立长期印象。比较快手和抖音,就像比较公平和效率两种公共政策一样,这是互联网分析家们热衷讨论的话题。这两个平台在界面设计和内容类型上有向对方靠近的趋势,但底层逻辑仍然存在明显的差异。快手更注重多样性的社交资本分配,通过同城和与微信社交关系的打通,让更多普通人的创作能够得到曝光,更容易实现个人垄断。同时,快手注重“关注”功能,让具有个人特色的创作者能够与粉丝建立长期关系。这些差异使得快手拥有一个更多元丰富的内容生态。
知乎和B站的社区特点
知乎和B站都起源于垂直社区,具有明显的社区特点。尽管两个社区的氛围、用户群体和商业模式有所不同,但都孕育了许多优秀的创作者,也成为许多流行文化的发源地。豆瓣、虎扑等规模较小的社区也拥有自己的拥护者和优秀内容。社区相比媒体更原生地具有平等、分享、互动和互惠的特点。因此,社区平台的增长往往需要在保持新旧秩序平衡的同时牺牲一定的效率。这些平台都在不同程度上引入了社交媒体的产品功能和运营策略,为创作者提供更多的流量资源和变现模式。然而,这些都无法取代社区原有的价值认同基础,它们为更垂直的创作者提供了深度交流的空间,创作质量也更高。然而,社区面临的一个问题是:规模是否会破坏社区?这个担忧是有道理的,早期社区的人数不多,每个ID都很熟悉,一篇内容下通常会有几个好友进行深度讨论,这种紧密的关系让人感觉像个人通信。许多行业分析师喜欢将社区和社交两类平台进行对比,而社区的早期就是一种社交。然而,当社区规模不断增大时,如果无法持续建立局部连接和区隔,社区确实可能泛化,走向媒体化的道路。知乎通过其独特的问答和赞同机制,对新手创作者非常友好,甚至可以说是所有平台中最友好的。这种分配策略使得新手的优质内容也能够得到展示机会,帮助创作者更容易实现冷启动。虽然知乎上有许多知名人士,但很多时候最好的回答来自一些不知名的创作者。这种分配策略与其他内容平台不同,也是为什么许多中文互联网流行语源于知乎的原因之一。B站则更注重创作者的区隔,通过分区、弹幕等方式,在不同的空间中展示不同的圈层文化,减少文化冲突的可能性。因此,B站成为年轻人圈层文化的聚集地。
结语
以上就是当前常见的各大媒体平台的内容分配特点。如果你刚开始创作,除了选择自己擅长的平台领域外,选择那些对新手更友好、更重视长尾创作者的分配策略的平台,将有助于你快速完成冷启动。
平台的游戏规则经常发生变化,但其底层逻辑始终源自平台的初心。快手、知乎和B站重视普惠、平等和多元。这些属性自始至终保持不变,并且逐渐扩散到更大的人群。虽然路径、规模和调性有所差异,但基本规则相对稳定。相比之下,微博、头条和抖音更注重效率。微博注重运营,而头条和抖音更注重算法。然而,从实际效果来看,在这些平台上冷启动的难度更大。总的来说,理解平台规则和底层逻辑对于构建个人垄断启动策略和获取初始社交资本至关重要。
免责声明:本内容来源于第三方作者授权、网友推荐或互联网整理,旨在为广大用户提供学习与参考之用。所有文本和图片版权归原创网站或作者本人所有,其观点并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有任何版权侵犯或转载不当之情况,请您通过400-62-96871或关注我们的公众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尽快进行相关处理与修改。感谢您的理解与支持!
请先 登录后发表评论 ~